云门风雨
作者:曹干云
千秋岁月后唐年
残垣破壁再修园
过客虚云曾上座
佛国共运沁甘甜
云门寺与明向方丈一面之缘,方丈慈眉善目波澜不惊已达化境,必成一代高僧。因时间故未能畅怀深谈,择日再访续缘。
2025.7.2于乳城
曹干云先生的《云门风雨》是一首怀古感今的禅意诗,既有对云门寺千年历史的追忆,又有对当代高僧的赞叹,同时融入了个人参访的因缘。
“千秋岁月后唐年”,历史纵深:云门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923—936年),是佛教云门宗祖庭。此句以“千秋岁月”拉开时间帷幕,强调寺庙的悠久历史。用典:“后唐”既点明建寺年代,也暗含朝代更迭、世事无常的禅意,与后文“残垣破壁”形成呼应。
“残垣破壁再修园”,兴衰变迁:云门寺历史上多次毁建,尤其元代因政治打压几近荒废,直至近代虚云长老主持重建。此句以“残垣”与“修园”对比,展现佛法“成住坏空”中的坚韧传承。隐喻:“修园”不仅是物质重建,更象征禅宗法脉的续接,如虚云、佛源、明向三代方丈的薪火相传。
“过客虚云曾上座”,双关妙用:虚云长老:禅宗泰斗虚云曾驻锡云门寺,重振宗风。“过客”表面言其短暂停留(1943—1951年),实则暗含“人生如旅”的佛理。“虚云”意象:亦可解为“虚幻的云”,与“过客”组合,强化世事无常、缘起性空的哲理。历史钩沉:虚云在此寺历经“云门事变”(1951年遭迫害),却使云门宗复兴,此句隐含对其功绩的追念。
“佛国共运沁甘甜”,当代语境:“共运”:字面可解为“共同运转”,暗合佛教“众生共业”思想;也可能指寺院与时代共进,体现“人间佛教”理念。“沁甘甜”:既形容云门寺农禅并重(如佛源长老倡种银杏、茶树)的清净生活,也隐喻佛法润泽人心的解脱之乐。
题记的禅意与叙事,人物描写:明向方丈“慈眉善目波澜不惊”,呼应诗中“佛国甘甜”,凸显其修行境界。当代云门寺在其主持下既守禅宗本色,又积极融入社会,延续虚云“佛法在世间”的宗旨。因缘未了:作者“未能畅怀深谈”,留下“择日再访”的伏笔,暗合禅宗“随缘自在”的态度,也为诗增添一份人间烟火气。
艺术特色,时空交织:从后唐到当代,从虚云到明向,历史人物与当下场景叠印,形成“古今一瞬”的禅境。虚实相生:“虚云”既实指高僧,又虚写浮云意象;“佛国”既指寺院,亦象征心灵净土。语言凝练:四句诗涵盖千年历史、三代僧侣,以“残垣”“甘甜”等对比意象浓缩兴衰感悟。
曹诗以云门寺为镜,照见佛法在历史沉浮中的永恒生命力。前两句写物是人非的沧桑,后两句转虚为实,通过高僧行迹点化“即色即空”的禅理。题记则从个人体验出发,将宏大历史拉回亲切的当下,形成“诗史互证”的完整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