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月小分韵
既望素娥还舞裳
中秋有约笑相望
岱峰飞镜光犹满
济渎流金夜欲长
仙驾云开鹤袅袅
霜台乌定柏苍苍
阳春歌罢谁堪和
李白楼高一尽觞
特别声明:
(先祖本诗由堂弟胡炯涛整理提供)
先祖胡缵宗此诗以十六夜月为核心,将自然之景、友人之谊与个人情志熔铸一炉,既展现了明代文人雅集的文化风尚,也通过对明月、山水的咏叹,传递出对超脱境界的追求。其社会价值在于以文学形式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精神世界,而人生意境则在旷达与孤独的交织中,彰显了传统士大夫“以诗遣怀”的生命态度。
再谈本诗的生命价值:
临界之美的永恒咏叹
1. 盛极而寂的清醒
“既望素娥”(十六夜月)暗喻圆满后的微缺——诗人不追中秋之极盛,独赏十六夜的含蓄清辉。拒绝沉溺巅峰的虚幻,在衰减中见永恒,这是对“月满则亏”的天道敬畏。
2. 人世与天道的对望
“岱峰飞镜”照山河,“济渎流金”映尘寰。自然意象被赋予神性(飞镜为仙器,流金喻神光),山川在月光中成为天地共舞的载体,揭示万物皆可通灵的生命平等。
哲学感悟:在无常中安顿灵魂
1. “暂驻”与“恒常”的辩证
“光犹满”似永恒,“夜欲长”实将逝。诗人以仙鹤穿云(动态)与霜台栖乌(静态)的对照,在变与不变间捕捉平衡——如柏树苍苍立于寒霜,生命需在动荡中扎根。
2. 孤独是崇高的回响
尾联“阳春歌罢谁堪和”道破知音难觅的宿命,却以李白独饮高楼作结。承认孤独不可解,反在孤绝中畅饮自由——这“尽觞”不是消沉,而是对天地敞开的豪情。
终极启示:月光即心光
全诗以月光为线索,从“舞裳素娥”(神话)到“霜台柏苍”(人世),终归于“李白尽觞”(自我)。外在之月实为心月之投影:
看透圆满必缺(不执于得),
彻照长夜将明(不惧于失),
在永恒的残缺中,活出如月的澄明境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风吹麦浪,一年过半。
接下来的日子,别让自己太闲,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The wind blows the wheat, half of
the year. In the following days, don't let yourself too idle, hard work,
wait for the harvest.
今日芒种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MANG ZHONG
传统节气
芒种节气
芒种到了,仲夏夜之梦开始了,柔软的晚风,闪亮的星,雪白的栀子,金黄的杏儿,他们都在讲述着这个夏天该有的故事...
布谷远鸣叫,云雀高声唱,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今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
芒种三候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一候螳螂生】
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二候鹏始鸣】
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
【反舌无声】
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
芒种习俗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MANG ZHONG
芒种节气
在民间,一些地方流传着芒种日“送花神”的习俗。绚丽的夏花此时渐渐零落了,层层叠叠浓淡不一的绿色,成为芒种的主色调。人们依依不舍地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