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虾皮
作者|| 赵庆熙
推虾皮,对我这个海边长大的人来说是不陌生的,也可以说我算是行家里手了,因为我的家就住在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连云港徐圩场宣七圩,我们圩子后面不到两公里就是一望无边的大海。我从记事开始就在海水里泡大的,每天跟在大人的屁股后拾泥螺、捉蟹子、挖毛蚬,总之是什么能吃就捉什么。但是推虾皮是体力活,正常要成年人才能干,而我第一次推虾皮却是在十二岁时和十四岁的大哥一起做的。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在海里推虾皮网在那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风景。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时正是十年“动乱”,工厂停产、学校停课,我们这些小学生当然全部在家。那年夏天,海里的虾皮特别多,我父亲因工伤旧病复发,到徐州韩山疗养院住院。往年父亲不住院时,偶尔潮水好会带我和大哥到海边推一两次虾皮,因我们兄弟太小,从未单独下海推过,今年老爸住院,我们想去但是又不敢,别人一天都推二三十斤虾皮,每斤干虾皮八毛钱,也是十几、二十元。这诱惑力真是太大了。
一天下午,大哥对我说:“二子,明天我们去推虾皮吧。”我说好啊。其实我早就想和大哥说这事了,只怕他不同意,所以没有讲。于是我们俩将想法告诉老妈,老妈犹豫了一会,毕竟是我们的年龄太小了,但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
推虾皮所用的一套网具我们家都是现存有的,两根五六米的细长毛竹,一只直径一米左右高八十公分的圆箩筐,周边绑上三只大葫芦漂在水面上,是装鲜活虾皮用的漂篮。虾皮网是撑在两根长竹竿上呈扇形,人在两根竹竿合并的轴点向前推的。
当天晚上我们将所需用具都准备好了,第二天早上四点钟就起床了,吃完老妈做的早饭,我们就随大部队(当时盐场停产,我们圩子十多户人家工人没事都下海推虾皮)出发了。一起走的都是男子汉,每人都挑着“家当”(推虾皮用的一套网具)在前边走,而我们兄弟俩只能抬着漂篮跟在后边,因为那一套“家当”虽然只有二三十斤,可对于我们两个十岁出头的孩子,一人挑还是很吃力的,两人抬就轻松一些了。这在当时也是一道很少见的“风景线”了。
到了海边,家住我们家隔壁的邻居沈二爷丢下自己的网具,而是急忙赶过来,帮我们把网撑好,让我们先下海,并将如何操作网具的方法交代了一遍,并再三叮嘱我们别着急,小心操作,别下深水。对于起网的步骤,我们跟老爸下过海,见老爸操作过。兄弟俩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推了有二百米,该起网了,推网简单,用力向前推就行了,起网却要把握一个平衡度,由于是第一次单独操作,加之紧张,将网扳起,用力过猛,一下子将虾皮网倒扣到两人头上,网内虾皮撒掉不说,两人还搞得很狼狈。
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气馁,两人将网翻正,继续向前推。就这么不停地推,不厌其烦地学扳网,直到中午,两人实在推不动了,收网回家。两人抬着网具,真有点迈不动步子了,饥饿、劳累、又热又渴;被海水浸泡过的网具,重量增加了不少,从海边到家二公里路,走了一个多小时,两人发誓:明天不来了……
晚饭是老妈将我们从床上拉起来吃的,并告知我们:“今天推的虾皮晒干两斤八两”。
我和大哥听了很开心,两斤八两,听起来不多,按当时价算起来,也就两块钱左右,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我们有成就感。这毕竟是我们第一次学习堆虾皮的辛劳所得。
“那明天”?老妈看着我们问。
“当然还是去”。我们兄弟俩异口同声回答。是的,苦累没有难倒我们,我们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家庭的现实条件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磨练机会。挑小罾、拉平网、下门盂、拉麻虾,我们吃了多少苦自己知道,推虾皮虽然是大人干的活,只要我们不怕苦,认真学,就一定能够干得好。
第二天我们兄弟俩还是按时抬着漂篮和圩子里的大部队一起出发,一天辛苦下来,收获颇丰,比第一天增了一倍,晒干了虾皮有五斤多。
第三天……
第四天……
就这样,我们兄弟俩一直没有停下,始终坚持和成年人一样赶海推虾皮。
那年一个夏天过来,我们推虾皮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再没有出现扳网被扑扣在网里的尴尬事情,而且每天的收获也和大部分成年人不分上下。
2018年8月30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