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铸重器:马学林十首诗词赞颂中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在当代中国科技群星闪耀的苍穹中,黄旭华院士的名字与深蓝的波涛永恒共鸣。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隐姓埋名三十载,将生命熔铸成共和国水下钢铁长城的壮丽史诗。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赞近现代20名中国之父人物之七黄旭华》,以古典诗词的深邃意境与现代精神的磅礴力量,为我们勾勒出这位民族脊梁不朽的丰碑。
一、龙渊铸剑:深海伟业与隐忍功勋的史诗图景,“科研卅载隐名贤,铸剑龙宫护海天。”开篇七律即奠定全诗基调。“隐名贤”三字精准凝练,道尽黄旭华及一代科研工作者为国之重器埋首无名、隔绝尘世的卓绝牺牲。“铸剑龙宫”意象奇崛瑰丽,将冰冷的钢铁巨兽与古老神话中的神秘宫殿相连,赋予核潜艇研发以神圣色彩与磅礴气势——这深藏大洋的国之利剑,正是守护万里海疆的终极屏障。“隐名卅载铸雄奇”、“沧涛铸戈隐蔽祥”、“龙渊深匿每天忙”……马学林反复以“隐”字为核心构筑意象群。这种“隐”绝非消沉遁世,而是以巨大沉默托举惊天伟业。诗人笔下的“龙渊”、“蛟窟”、“沧溟”等意象,既指代核潜艇巡弋的深邃战场,也暗喻科研征途本身的艰险与未知。正如“埋沉万仞雷撕幕”所描绘,每一次深潜都是对极限的挑战,每一次试验都是与死神擦肩的无声惊雷。黄旭华64岁高龄亲历极限深潜的壮举,在“亲身万米翻涛试”、“身临万仞亲除险”、“身沉千尺秘”等诗句中得到了悲壮而崇高的礼赞——这不仅是科学探索的实证精神,更是一位总设计师对国家财产与战友生命至高的责任担当。
二、意象交响:传统韵脚中的时代风雷
马学林深谙古典诗词精髓,十首作品严格遵循平水韵与词林正韵,在严谨格律中激荡时代风雷。他赋予传统意象以全新的科技内涵与英雄气质:
“剑”与“龙”的淬炼升华:“沧涛淬剑芒”、“波涛淬剑隐身祥”、“沧水铸戈隐蔽祥”——诗人将核潜艇喻为经沧海巨涛千锤百炼而出的神兵利器。“龙”的意象运用尤为夺目:“龙渊铸甲慑天狼”、“渊底龙吟凝血铸”、“龙吟玄海赤霞扬”。核潜艇化身深潜巨龙,其威慑力足以令“魍魉”、“鬼魅”、“天狼”等象征威胁的意象闻风丧胆。科技伟力与传统祥瑞在此完美交融。
“鲸”与“雷”的力量彰显: “蓝鲸遁影镇渊玄”、“铁鲸潜迹慑威魑”、“忽报蛟宫雷火动”……“蓝鲸”、“铁鲸”喻指核潜艇庞然巨物与深海幽灵般的特质;“雷撕幕”、“雷裂九深洋”、“霹雳裂开蛟窟暗”则以雷霆万钧之势,展现核潜艇破水而出、威慑四方的震撼场景,极具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力。
“血”与“霜”的精神图腾:诗人不回避牺牲与付出。“血沃千涛自树碑”、“血沃神兵浪撰章”、“血融千尺化金汤”、“碧血靖超前”——“血”的意象反复出现,象征黄旭华及其团队以青春、智慧乃至生命浇筑长城的赤诚。“霜鬓”、“霜花”、“皓首”、“银丝”则如勋章般记录着岁月与操劳的痕迹。“霜鬓终酬沧海志”、“白首终成荣器立”,满头华发终迎深海巨龙巡弋大洋,这白发与深蓝的强烈对比,构成了最深沉动人的精神图腾。
三、孤心赤帜: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的壮丽和鸣
马学林的诗词并未停留于对功勋的简单讴歌,而是深入挖掘黄旭华作为个体承载的非凡精神力量。孤灯卅载的坚韧守望:“孤舟卅载海涛连”、“孤灯卅载凋颜”、“卅年隐姓守寒窗”——“孤”字深刻揭示了黄旭华与家人断绝音讯、在绝对保密状态下的科研生涯。这“孤”是使命的自觉选择,其内核却是“志许孤心浪底镌”的无比坚定与“此生无悔付沧桑”的绝对忠诚。宏图初志的矢志不渝:无论是“志许孤心浪底镌”,还是“霜鬓酬初志”、“皓首终酬沧海志”,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黄旭华自青年时代起便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这份“初志”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改,最终凝成“宏图梦启拓鸿基”、“辉煌梦启续新篇”的壮丽现实。个体生命价值在民族复兴的宏图中获得了永恒意义。
四、赤旌高扬的精神丰碑: “洪连深处赤旌扬”、“星河摇落赤旌悬”、“裂云涛、寰宇振家邦”、“云旌耀海疆”、“赤帜裂云天”、“碧血靖超前”——诗词结尾处,“赤旌”、“赤帜”、“云旌”等意象反复升腾。这飘扬的旗帜,是黄旭华炽热爱国心的象征,是核潜艇事业辉煌成就的标识,更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勇攀科技高峰精神的永恒宣示。它最终化为一座耸立于精神海洋的“云碑立海琪”,成为激励后人继续开拓“深蓝”的精神坐标。细读诗行,“隐名贤”、“隐姓埋名久”、“沧涛隐姓时”的笔触反复叩击心扉。这不是寻常的藏匿,而是如《七律·赞黄旭华(下平声/一先韵)》中“科研卅载隐名贤”所传递的——贤者之隐,是灵魂为信仰的主动沉潜。词作《临江仙》开篇“沧溟铸剑埋名久,孤灯卅载凋颜”更是以“孤灯”与“凋颜”的凄清意象,刻画出黄旭华院士与团队在浩瀚时间中的孤绝跋涉。这种孤绝,非为避世,恰是“龙渊蛰影静波连”背后所喻示的惊世伟业在无声中酝酿。“隐”字在此处,褪尽了消极避世之尘,被时代使命赋予了“不鸣则已,一鸣动九霄”的磅礴蓄势。这份沉默的伟岸,正如同深海本身——无声无息,却蕴藏着改天换地的力量。
五、诗词中黄旭华所铸的“龙剑”,其锋芒所指正是“魍魉”与“天狼”。《七律·赞黄旭华(下平声/七阳韵)》中“蛟窟谋篇惊魍魉,龙渊铸甲慑天狼”一句,以“蛟窟”、“龙渊”的幽深险绝喻指核潜艇水下世界的玄奥与挑战,而“惊魍魉”、“慑天狼”则如雷霆,宣告了国之重器震慑强权的凛然气魄。在《五律·赞黄旭华(下平声/七阳韵)》中,“鲸窟谋良策,龙渊铸甲章”更将谋略与铸造熔于一炉,智慧与力量在深蓝中凝结成不可摧毁的屏障。这柄“龙剑”所承载的,远不止钢铁洪流之威——它更是“巨涛沉秘钥,星斗锁千关”所揭示的尖端科技之锁钥,是民族智慧在时代惊涛中刻下的不朽丰碑。当“霹雳裂开蛟窟暗,星河摇落赤旌悬”之时,科技之光刺破深海亘古的幽暗,赤诚之心如星辰般在历史的天幕高悬。
六、黄旭华院士的深海传奇中,最令人心魄撼动的一幕莫过于他年逾花甲时亲身参与的极限深潜试验。马学林敏锐捕捉此灵魂印记,在《七律·赞黄旭华(下平声/一先韵)》中留下掷地有声的礼赞:“亲身万米翻涛试,志许孤心浪底镌”。“万米”固然是诗的夸张,但“亲身”二字重若千钧,是首席设计师将生命与国之重器命运捆绑的惊世担当。《五律·赞黄旭华(下平声/一先韵)》中“身试千寻水,雷撕百丈连”更以“雷撕”二字,惊心动魄地再现了深潜器承受极限压力、挑战未知深渊的壮烈瞬间。这绝非寻常意义的试验,而是“血沃千涛自树碑”般的生命祭献。当深潜器如《山花子》所描绘“霹雳裂开蛟窟暗”般突破极限,那“霜鬓笑能鲸水伏”的从容,是历经千难万险后,白发赤子对深蓝最骄傲的征服宣言。那笑容背后,是“血沃神兵浪撰章”的壮怀激烈。当霜雪悄然染上双鬓,深海的梦想终于被锻造成现实之锚。诗词中“白首终成荣器立”、“皓首终酬沧海志”、“霜鬓终酬寰宇志”的咏叹反复回响。这“荣器”的巍然矗立,如《七律·赞黄旭华(上平声/四支韵)》所宣告:“宏图梦启拓鸿基”,它不仅是一艘钢铁巨鲸的诞生,更是一个民族海洋强国宏图的基石。《翻香令》中“此生无悔付沧桑。血融千尺化金汤”,将个人无悔的沧桑与守护海疆的“金汤”之固紧密相连,个体生命最终融入国家安全的万里长城。而《浣溪沙》结尾“龙吟玄海赤霞扬”,则以“龙吟”象征核潜艇巡弋深海的雄姿,“赤霞扬”则如喷薄而出的朝日,喻示着黄旭华开创的事业所迎来的辉煌未来与永恒光芒。那份“云旌耀海疆”、“赤帜裂云天”的荣耀,是一位沉默巨匠用生命在民族复兴的画卷上挥毫写下的最雄浑诗行。
结语:诗与重器的永恒交响
马学林以十首饱含深情的诗词,在平仄韵律的江河中,为黄旭华院士谱写了一曲雄浑壮阔的深海史诗。他巧妙激活古典意象,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与科技特质,使“龙渊铸剑”、“沧涛淬锋”等画面承载起民族重器的千钧重量。诗行间流淌的“孤心”、“赤血”与“霜鬓”,则深刻诠释了黄旭华“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的赤子情怀。
当“龙吟玄海赤霞扬”,当“云旌耀海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的功勋,更是一种精神的永恒坐标。黄旭华以沉默托举巨浪,以生命熔铸深蓝,他的故事经由马学林诗词的淬炼,已化作民族精神星空中一颗不灭的星辰——这星辰的光芒,将永恒照耀着中国向着更深邃的海洋、更辽阔的未来破浪前行,其精神如深海潜流般澎湃不息,激励着每一颗为中华崛起而搏动的心。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7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