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蝉轨.
李作华
泉旁久住厌农林,飞向城中作短吟。
薄翅岂惊秋气早,微声怎敌市嚣深。
虽高未解螳螂计,至老犹含蝼蚁心。
一世自芳难入轨,九街蝉语冇知音。
点评:夏鹏飞
李作华先生的这首《七律·蝉轨》以蝉喻人,通过蝉的都市生存困境,深刻折射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自省意识。全诗在传统咏物诗的框架中,巧妙融入了现代性思考。
首联"泉旁久住厌农林,飞向城中作短吟"以蝉的迁徙暗喻当代城乡流动现象。"厌"字精妙,既写蝉对自然的疏离,又暗含对盲目城市化的反讽。蝉的"短吟"与都市的速食文化形成隐喻关联。
颔联"薄翅岂惊秋气早,微声怎敌市嚣深"运用对比手法,薄翅对秋气、微声对市嚣,凸显个体在庞大都市中的无力感。"岂惊""怎敌"的反问句式,强化了抗争无效的悲凉意味。
颈联"虽高未解螳螂计,至老犹含蝼蚁心"化用"螳螂捕蝉"典故却翻出新意。蝉虽栖高枝却不谙生存危机,"蝼蚁心"的自我剖白尤为深刻,揭示出在竞争社会中难以保持精神高度的普遍困境。
尾联"一世自芳难入轨,九街蝉语冇知音"将诗意推向高潮。"自芳"与"难入轨"的冲突直指现代人的身份焦虑,"九街"的都市意象与"冇知音"的方言运用(粤语"没有"之意),在传统诗体中碰撞出强烈的当代质感。
此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
双重隐喻系统的构建:表层写蝉,深层写人,两个意象系统严密对应
古今语境的有机融合:传统意象(秋气、螳螂)与现代词汇(市嚣、九街)自然交织
反讽手法的多层运用:从标题"蝉轨"(谐音"禅轨")到结句"冇知音",处处体现自嘲中的深刻批判
诗人通过蝉的都市生存寓言,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在物质洪流中既难以保持独立品格,又无法获得真正理解。这种"难入轨"的生存状态,正是当代人普遍面临的异化处境的诗意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