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海扬帆
献给七一的歌
文/勤田
为寻美丽的诗篇
心海扬起了千帆
太阳雪飘飘相送
春风轻吹着离岸
白雪飘飘落入芦花
似渐行渐远的白帆
芦花上挂着一个个晶莹的太阳
我终于见到滴水映曰的不凡
水鸟无意间碰落太阳
平静的水面划着圆圈
一群群小鱼戏游翔底
轻摇着盎然的碧桂园
嘎嘎虽在芦荡中叫唤
啊 原来是春水已暖
情切切春风送上剪刀
急忙忙飞天妙手施展
剪出的绿叶剪出的草
染绿了江河染绿了山
剪出的百花剪出的香
剪美了神州艳阳的天
剪出了龙门大佛的笑
赞无我的领袖走江山
走出了从无的航母舰
走出了强大的′国防线
破瓦房变成了摩天楼
穷山沟变成了桃花源
走千山踏万水飞篮天
总书记心装着人民盼
虎步龙骧一代英才壮国威
鹏飞鲲击千年中华炳新篇
春色春光源春意
风调雨顺兆丰年
梦游天外收颇丰
马寺钟声迎归帆
美好的素材载满了船
写不好自悔学识的浅
只将诗诵给爱诗的人
一首首都是心中的念
在每一片诗情海洋中
捕一朵朵浪花做诗眼
一张张白帆写一首歌
赞歌中扬起诗海的帆
于时代的海域:论《诗海扬帆》中的意象复调与颂歌新解
《诗海扬帆》以独特的意象编织和情感结构,完成了一首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突破。诗人将"帆"这一核心意象进行了多维度拓展,使其既保持古典诗歌的审美韵味,又承载了当代政治颂歌的宏大叙事。这种处理方式打破了传统颂歌容易陷入的直白赞美模式,创造出一种意象复调的艺术效果。
诗歌开篇即以"为寻美丽的诗篇/心海扬起了千帆"确立起创作动机与航行意象的双重指向。值得注意的是,"太阳雪"这一矛盾修辞的出现,既暗示了七一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夏季的"太阳"与反季节的"雪"形成张力),又为全诗奠定了虚实相生的基调。当"白雪飘飘落入芦花/似渐行渐远的白帆",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象完成了第一次精妙的叠印,这种意象的流动性成为全诗重要的艺术特征。
中段"剪"字系列的排比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剪刀"作为春风的具体化呈现,既延续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古典意境,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剪美了神州艳阳的天"。这种艺术处理使政治话语自然地融入诗意表达,避免了口号化的窠臼。尤其当"剪出了龙门大佛的笑/赞无我的领袖走江山"时,宗教意象、艺术意象与政治颂扬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关系。
诗歌在空间构建上呈现出明显的三级跳跃:从自然水域(芦花、水鸟、小鱼)到人文景观(碧桂园、摩天楼、桃花源),再到国家形象(航母舰、国防线)。这种递进不是简单的场景转换,而是通过"帆"的隐喻将其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当"破瓦房变成了摩天楼/穷山沟变成了桃花源",诗人巧妙地将社会发展叙事转化为诗意想象,使政治成就获得了审美表达。
在韵律方面,诗人采用相对自由的句式,间或以"嘎嘎虽在芦荡中叫唤/啊 原来是春水已暖"这样的口语化表达调节节奏。尾段"美好的素材载满了船/写不好自悔学识的浅"的自我解嘲,为庄严的颂歌主题增添了个性化色彩,形成了崇高与亲切并存的声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诗歌将"中国梦"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艺术追求完美结合的艺术策略。当"梦游天外收颇丰/马寺钟声迎归帆"时,传统文化意象(马寺钟声)与当代政治话语(中国梦)通过"帆"的意象达成和解。最终"一张张白帆写一首歌/赞歌中扬起诗海的帆"的收束,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人到国家的诗意升华。
《诗海扬帆》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成功探索了政治抒情诗的新可能——既不放弃意识形态表达,又坚守诗歌艺术的本体价值。在"帆"的统摄下,自然意象与政治话语、个人情感与集体意识、传统审美与现代主题形成了和谐的复调关系,为当代颂诗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艺术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