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学生
王慧仙
在书籍、报刊、杂志上经常看到的都是回忆学生时代或者学生回忆老师的文章,没有看到过老师回忆学生的文章,今天我要写的却是回忆学生。
我在甘肃老家教学时,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学习好的回民学生,他们的爸爸是我父亲的学生,由于这层关系,我很照顾他们,老大学习很好,可是,由于老大继承家业的老传统观念,再加土地下放包产到户,没人种地,将要上高二的老大只好放弃学业务农。
2002年我回老家的时候,他特意过来看我。一进门他就说:“老师,我听说你回来了,我今天特意来看你。还记得你当时说服我爸妈让我继续上中学吗?如果不是你,我可能就只有小学学历了,那我能做啥呢?我高中只上了一年,后来土地分田到户,我就回家种地了。我一直想上大学,但这个梦想没实现,心里总觉得不平衡。如果是我自己学习不好,那我也能接受,但我的两个弟弟都上了大学,现在在省城工作,买房安家了,连我爸妈都搬去省城住了。老师,你说继承家业跟我的前途哪个更重要?”
我说:“你现在当大队书记,给家乡人民做贡献也挺不错的嘛!只能说,这事儿不怪你父母,得怪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姓氏文化,还有那老大继承家业的封建思想,不知道害了多少有志青年呢。”别觉得委屈,你当大队书记也是挺有能力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带着你的队长们好好聊聊,让家乡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点了点头,说:“谢谢老师的指导和鼓励。”
还是那次回老家,在去城里的路上边看久别的家乡,边想起以前的往事,忽然听到身后哒哒的马蹄声,扭头看去,一个小伙子跳下马向我打招呼,随即就说;“老师你骑马,我拉着走。”他看我还在纳闷,就自我介绍说“我是你的学生鬼鬼(外号)啊,相隔这么多年没聫系了,你肯定忘了”。他这一说,使我恍然大悟,是三年级全班年龄最小,学习最好的小鬼鬼,聊着聊着,我想起来了,他是家中最小的,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常欺负他,因此比较怯懦,大家都说他像小鬼儿一样,就叫他鬼鬼。有点胆小,不和同学玩耍,打闹,我教他背书,鼓励他回答问题,有意让学生们接近他,慢慢地胆大了。
他的二哥冶生俊聪明,伶俐,也有点胆小,文静,在每次演出时鼓励他报幕,以此提高了他的说话能力,有一次全学区联合演出中,学区校长征求找个口才好,记忆好的报幕员,我推荐冶生俊去报幕,开始报得很流利,受到老师们的赞扬,当节目演到二十多个时,可能是忘记了吧,报幕口痴了一点,台下的观众笑了,再死活不报了,抱着桌子腿趴在地上叫不动、拉不起来,节目单只有他能背下来,找谁来代替呢?只有排节目的老师去报幕,台下的观众还在等待演出,那次不光给我丢人了,给全学区的老师们丢人了,现在回忆起真是好笑。
依然记得那位藏族学子马登云,他的学业成绩优异,却因家长意愿,险些放弃中考,踏入寺院修行。经过我多次耐心细致的思想沟通,家长终于同意让他参加中考,进而踏入师专的大门。毕业后,他与我的同窗刘兰菊一同在一所学校任教。得知我们的师生关系,他感慨地对刘兰菊说:“如果不是王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我的父母,让我得以继续学业,成就今日的教师身份,为国家培育英才,同时拥有了温馨的小家庭,否则我可能就会成为一名孤独的修行者,那样的生活多么无趣啊!”他向你表达感激:“我非常感谢王老师。”
调到天津大港油田职工学校后,由于地方口音偏重,上主课怕影响教学质量,学校分派我的工作是少先大队辅导员和全校的图画老师,负责充实办黑板报内容和每周星期四少先队员的活动。
我为了摸清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和少先队员的需求,首先让少先队员们随心所欲地写自己的想象稿,在一个学期的工作中,我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刘炜特别喜欢写自己的设想,每次布置的写稿任务她都能即时写完,为了鼓励她,我经常在黑板报、队日活动时选用她的稿子;她也有画画的天赋,在一次绘画展览中,她做的立体荷花特别逼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谁知我与这个学生有着不解之缘,在我人生地不熟,少先大队工作一筹莫展时,她以一个小学生的微薄之力积极支持我,当我退休后正在忐忑不安的郁闷中又遇到了她,这时她已是退休中心宣传科的负责人,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她鼓励我画画、参加矿区所办的绘画展览,写稿,她亲自修改后投于石油报,天津老年杂志,鼓励我学电脑打字,使我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
以下是我对几位优秀学子的深情回忆,当然,他们只是众多杰出学生中的一员,数不胜数。也有一些忘恩负义、自负的学生,记得有一次,在乘坐公交车时,有位学生试图插队挤到我前面,待他认出我后,羞愧地退到了一旁,他深知我曾是他敬重的老师,而自己的行为实属不妥。然而,这样的学生寥寥无几,作为教师,我们并不会斤斤计较。如今,我日日陪伴着可爱的小孙女。有一次,在公园嬉戏时,一位看似教师的慈祥老奶奶拿着一叠汉字卡片,引导小朋友们识读,年仅三岁半的小孙女竟全能准确读出,赢得了老奶奶的称赞,孙女双手合十,向老奶奶表示感谢!在我心中,又一位好学子悄然涌现。
每一位教师都期盼自己的学生能够品德与学识兼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早年创作,发表过几篇作品,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