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乡音与文化的深情对话
赵芳香
在古城长安区图书馆里,一场充满温情与文化底蕴的活动——刘君瑞老师《长安话词典》赠书分享会徐徐拉开帷幕。
屋内书香氤氲,新老读者齐聚一堂,共同沉浸于长安方言的独特魅力之中,感受语言背后的深厚历史与人文情怀。
分享会伊始,刘君瑞老师缓步走上讲台,他身着朴素的中式服装,脸上洋溢着亲切而谦逊的笑容。在热烈的掌声中,刘老师深情讲述起创作《长安话词典》的初衷与历程。
他回忆到,儿时街巷里此起彼伏的长安话,是最温暖的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富有特色的方言词汇逐渐被遗忘,这让他深感痛心。于是,怀着对家乡语言的热爱与责任感,他踏上了这条艰辛的创作之路。
多年来,他走街串巷,走访无数老人,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方言词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反复考证推敲,终于将长安话以词典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出来。
随后,刘老师选取了《长安话词典》中的几个经典词汇,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述,比如“咥”这个字,在长安方言里是“吃”的意思,而且还带有一种豪爽痛快地吃的意味。
刘老师模仿着长安人喊“走,咥biangbiang面走!”的语调,那地道的发音、生动的神态,瞬间将大家带回到了长安街头热气腾腾的面馆,引得现场笑声掌声不断。还有“额”(我)“谝闲传”(聊天)悖晦(beimei)就是倒霉,不走运。(ban jiaozi)就是不通事理,说话不过脑子。等词汇在刘老师的讲解下,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承载着长安人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表达。
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读者们咔嚓咔嚓快门拍摄,荧光闪亮同网友们分享自己与长安方言的故事。
一位年长的文友激动地说:“听刘老师讲这些方言,就像回到了儿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说的都是这些话,现在的年轻人好多都不会说了,刘老师做了一件好事啊!”几位年轻妈妈也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方言土气现在才明白,这是我们长安的根。今后一定要教孩子们多说长安话,让这份文化传承下去。”大家你一我一语,从方言谈到家乡的变化,从儿时的回忆聊到文化的传承,言语间满是对的热爱与眷恋。
分享会接近尾声时,刘君瑞老师开始为读者们签名赠书。大家有序排队,捧着崭新的《长安话词典》眼中满是欣喜与期待。每签一本书,刘老师都会与读者交流、或倾听他们的感受、或解答他们的疑问,现场氛围温馨而热烈。
此次《长安话词典》赠书分享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书籍赠送活动,更是一场对长安方言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刘君瑞老师有自己的心血,为长安话筑起了一座坚实的文化堡垒,而这场分享会则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长安方言的珍贵价值。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长安方言的行列中来,让这饱含着长安记忆与情感的乡音,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
作者简介:
赵芳香,女,陕西长安人。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与艺术文学院院士。
中华诗经阁编委兼山东分社社长,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中国诗人作家网认证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