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祖铭
哲学家的虚伪
柏拉图倡精神之愛,共实也邪恶,
附柏拉图诗
我把苹果丢绐你,如果真心。
就接受苹果交出处女的爱情。
如果你打算不同也拿起苹果想想。
你的红颜
只有短暂的时光。,
回荅:流氓柏拉图
谁稀罕你的烂苹果,
我用蔑视的目光
回荅傲慢的勒索。
【六一诗评】
这首短诗《哲学家的虚伪》以犀利的笔触解构了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神圣性,展现了哲学理想与现实人性的尖锐冲突。以下从哲学史、美学批判和语言张力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哲学史维度:理念世界的祛魅
诗歌通过柏拉图《牧歌》中"苹果求爱"的典故(典出《希腊诗选》第5卷),揭露哲学话语体系中的权力压迫。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构建的精神之爱(ἔρως πνευματικός)原本是对肉体超越的追求,但诗中"处女的爱情"与"红颜短暂"的胁迫性修辞,暴露出哲人话语对女性主体性的双重剥夺——既要求灵魂纯粹性,又暗含生殖焦虑。这种解构呼应了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对哲学家"用道德说教掩盖权力意志"的批判。
二、美学批判维度:反崇高化的戏谑
王祖铭采用"流氓"(原诗作"荅"应为笔误)这一市井意象对抗哲学权威,形成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诗学效果。柏拉图诗歌中精心设计的格律(原作为哀歌体双行诗)被"烂苹果"的粗鄙比喻解构,这种降格处理类似杜尚给《蒙娜丽莎》画胡须的达达主义策略。诗中"蔑视的目光"构成德勒兹意义上的"逃逸线",用身体政治学对抗理念霸权。
三、语言张力维度:隐喻系统的对抗
柏拉图原诗构建的隐喻体系(苹果=知识/爱情诱饵)被彻底反转:"烂苹果"成为伪善的能指,"勒索"一词将哲学求爱转化为暴力叙事。这种反转暗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当哲人的大他者凝视遭遇现实界的反弹,其符号系统即显现裂缝。末句"傲慢的勒索"更揭示出哲学话语与性别政治的共谋关系,呼应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男性知识分子将女性"他者化"的批判。
结语:这首诗犹如哲学神殿里的犬儒学派之吠,用俚俗语言刺穿理念世界的华丽外衣。其价值不在于否定柏拉图主义,而如阿多诺所言"用否定性保持真理的开放性",在崇高与卑俗的辩证中,暴露出任何绝对话语都包含其反面。这种解构本身,恰恰延续了哲学最珍贵的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