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一个星期了,真的发现每天都特别忙碌,忙碌到有时候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写文章。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亲人、事务、安排、沟通,还有很多朋友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探望我,我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尊重与惦记。但时间确实非常紧张,毕竟自己已经习惯每天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写作、冥想、阅读、思考。有时候并不是不想见朋友,而是真的需要给自己留出一点沉静的空间,有没见到的朋友,也请多多见谅。
这次回来最大的体会就是“人情事故”太多了。每天除了亲人朋友的见面之外,还有一轮接一轮的饭局,甚至有时喝到三四点。这些场景在国外基本是不会发生的,连朋友聚会的频率都低很多很多。虽然说我并不完全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但依然真诚感谢大家的情谊与看重,您们的尊重与重视让我感动,也让我珍惜。
另一个强烈感触是:就是回国的消费真的远高于国外。我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在海外一周消费大概在一千以内就能过得很舒服自在;而回国后每天都得花一两千,哪怕只是日常应酬。很多人常问我国外消费是不是很贵,我会说,单品的价格是高一些,还有汇率差的原因,但整体生活习惯决定了开销不会大;而国内的高消费来自于人情往来、酒局应酬、礼尚往来,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国外的生活方式相对简单许多,家庭就是核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清晰,几乎不用费心经营太多的“关系”。
我本来就是特别喜欢独处的时间,因此也更加适应国外那种自由、节奏可控的生活。在国内,人们需要花大量时间维护关系,面子、身份、习惯、安排都牵扯进来;而在国外,自己只需把事情做好,自己和家人过好日子就够了。这也是我为何不愿意再回来的原因之一。
很多亲戚朋友在聊天时会问我:以后还会回来发展吗?我给每一个人都明确地说:不会了。以后每年顶多回来一到两次看看亲人,更多意义上是“探亲”和“度假”,而不是“回家”,因为在我们全家心里,马来西亚已经是我们的家了。这里不仅仅是环境适应,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的契合。
也有不少朋友问我:明年会不会变好?我依然用那句老话回答:“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了。”我对村里的未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彻底的绝望态度。现在寒冬还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每一年都会更加艰难。很多人找我聊项目、聊方向、聊出路,我坦率地说:我不仅自己不看好,还会劝你别投入太多幻想,这是我给他们的忠告!
这次回来接触的全是做商业的朋友,但没有一个企业的状态是良性的。有个朋友原来一直是做高端餐饮连锁,现在不得不转型为做大排档,从人均一两百降到三四十元,还有我最近回国一直住酒店,那天住亚朵的时候,之前住最底都六到八百的,现在直接降到了三四百。我有个朋友就是开亚朵酒店的,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说比之前少了一半客人都不止。包括最近还有很多企业直接倒闭、老板跑路,这一切其实早在我过去的判断之中,现在不过是预言成真。
很多人并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个更深层的系统性崩坏,企业活不下去,必然会带来大批失业潮,人们将面临生存上的真实困难。我要一次次强调这些,是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看见”,只有看见真相,才有可能为自己和家庭作出更好的选择与准备。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终究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不是所有环境都适合每一个人,有些地方可以回去看看,但不必再回头扎根。真正的成长,意味着你开始理解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方式,也有勇气去拒绝那些不再适合自己的模式。
生活不仅是忙碌与奔波,更是自我认知与选择的过程。越是复杂的世界,自己越需要我们简化选择、坚定步伐。在热闹中保持清醒,在现实中保持独立,在混乱中保持方向。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在纷扰中守住内心的宁静。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但生活方式是可以选择的。真正的自由,从不是获得外界的许可,而是对自己内心的回应。我们常说“独立思考”,但如果连自己每天的生活节奏都无法主导,所谓的“思考”也只是空谈。生活的本质,不是向所有人交代,而是活成我自己的答案。当一个社会越来越强调“集体的统一”,我们就更应该学会做那个不一样的人。
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人情中守住界限,在风暴中不忘初衷,这不是逃避,而是对生命质量的坚守。愿我们都能选择那种能让自己安静、清醒、自主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体面”绑架、被“关系”吞噬。真正的富有,是自己能不受打扰地,活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