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光之诗魂:马学林十首诗词中的“中国光学之父”精神图谱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在历史的长卷中,科学巨匠的足迹常如星辰闪耀,而诗人则借文字将其精神光芒凝为永恒。马学林十首诗词以不同体裁与韵脚,为“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绘制了一幅多维度的精神肖像,其奋斗创业精神在字里行间如晶体般折射出永恒光芒。
在华夏科技星河中,王大珩院士是永恒燃烧的光源——这位生于东瀛、魂系故土的赤子,以毕生心血熔铸中国光学之基。马学林先生以十首同名诗词为棱镜,折射出这位科学巨匠的精神光谱,让一个民族的光学记忆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经纬中重新显影。
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为笔,饱蘸敬意,刻录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的伟岸身影。十首作品如十束强光,穿透岁月,照亮了这位科学巨匠从“东瀛诞育志擎天”到“勋业长垂辉汉史”的壮阔人生轨迹。
一、“东瀛诞育志擎天,负笈英伦探秘玄”。开篇便以时空张力勾勒出科学赤子的人生轨迹。当“沧海珠沉暗夜寒”的民族危难之际,青年王大珩远渡重洋,在英伦三岛淬炼“淬剑芒”的智慧。诗人以“收慧火”的意象,精准捕捉到那个负笆求学的孤独身影——他带回的不是简单的学位,而是穿透科技封锁的希望火种。1948年毅然归国,诗人赞其“惊涛难阻报家乡”,这赤诚在“归乡赤子勇冲先”中更显壮烈——他渡过的不仅是地理之海,更是中国光学从无到有的命运之渊。
二、光之求索:海外求索的漫漫征途
王大珩生于东瀛,负笈英伦,在异国他乡踏上寻光之旅。马学林诗词以饱含敬意的笔触描绘了这段求索历程:“东瀛诞育志擎天,负笈英伦探秘玄”点明其出生地与留学英国的史实;“跨海求光作国师”、“跨洋收慧火”则凸显其远涉重洋、为祖国求取光明的初衷。
那“光途破大荒”的艰辛,“沧海珠沉暗夜寒”的孤寂,正是海外学子在知识海洋中搏击风浪的生动写照。诗人将抽象的光学探索具象化为“淬剑芒”、“收慧火”的艰苦锤炼过程,使无形的科学追求在诗词中迸发出金属撞击般的铿锵之音。尤其“十载寒窗能吃苦”一句,更以朴素语言道尽了科研工作者焚膏继晷的执着。
三、剑之淬炼:攻坚克难的千锤百炼
归国后,王大珩以“赤子勇冲先”的姿态,带领团队在物质匮乏年代艰难创业。马学林诗词以“铸器”“淬剑”“炼晶”等意象,编织出一幅科研攻坚的壮阔图景:“磨晶铸器千多试”直指其带领团队反复实验的艰苦;“百炼玄冰化晶魄”更将光学元件的研制升华为凤凰涅槃般的精神洗礼。
在诗人笔下,实验室的每一次失败与突破都被赋予神话色彩:“匠心熔炽热,矢志铸千山”展现其以心血熔铸科研基业的壮怀;“光谱精研昭玉宇”则昭示其志在云霄的宏愿。那“百炼神锋魑魅惶”的凛然气势,更是将光学仪器研发提升至守护国门、震慑外敌的战略高度。
四、赤子丹心:家国情怀的永恒燃烧
贯穿十首诗词的灵魂,是王大珩炽热的报国情怀。“归邦铸铁肩”一句,以千钧之重道出海外学子毅然归国的赤诚担当;“赤胆映霄斑”则以漫天霞光喻其丹心可昭日月。当“金戈暗铸固邦基”的国防使命与“倾心铸国基”的毕生追求相叠印,科学家的个人奋斗已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
诗词中反复出现的“固域金瓯”、“护边疆”等意象,揭示其科研事业与国防安全的深刻联系。“鬓霜未改寸心丹”一句尤为动人——纵使岁月染白双鬓,那颗为祖国光学事业燃烧的心却从未冷却。在“神州铺锦绣”的宏愿下,个体生命已熔铸于民族复兴的星河。
五、光耀千秋:精神遗产的永恒光芒
王大珩的功勋在诗词中被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存在:“勋绩长存辉汉宇”、“勋业长垂辉汉史”将其贡献铭刻于文明长河;“神工永耀闪坤琪”、“清辉曜永渊”则喻示其精神如不灭星光,持续照亮后人征途。
在长春光机所的岁月里,王大珩的科研身影被诗人赋予神话般的伟力。“磨晶铸器千多试”七字,道尽实验室里千万次枯燥的打磨与失败。当“百炼玄冰化晶魄”,终于凝成“鉴山河”的国之重器。马学林妙用“圭镜”“金镜”“晶魄”等古典意象,将现代光学仪器升华为具有华夏美学特质的灵物——“鉴悬窥汉宇”既是对望远镜探索苍穹的实写,更是“固域金瓯万代镌”的国防象征。
六、当诗人笔锋转向国防领域时,词句陡然铮鸣:“金戈暗铸固邦基”,“神锋永耀破天荒”。这恰是王大珩最隐秘而伟大的功勋——他主持研制的导弹靶场光学设备、核爆观测仪,构筑起共和国的战略盾牌。“两弹星辉初照夜”在贺铸体的《临江仙》中更显雄浑,当戈壁滩上升腾的蘑菇云被中国自己的光学设备精准捕捉,诗人看到的不仅是科技胜利,更是“一腔春色盈寰”的民族春天。
在“鬓霜未改寸心丹”的暮年,他化身“光途破大荒”的引路人。诗人以“匠心熔炽热”致敬他培养大批光学人才的师者仁心,用“神工耀宇琪”赞美他高瞻远瞩推动“863计划”的战略视野。从长春光机所到中国光学学会,他铺设的光学之路恰如“万古清辉凝一剑”,寒光中饱含对后辈的殷殷期待。
七、马学林的艺术匠心在于将科技史诗熔铸于传统格律。在《翻香令》中,“一生星斗转穹苍”将天体运行与实验室的星夜并置;《浣溪沙》末句“破云探雾谱金光”,以充满动感的笔法让光学研究升华为天地壮游。最令人击节的是他对“光”意象的千变万化:在“青光新破紫霄烟”中它是刺破黑暗的利剑,在“赤县多千金镜月”中它又化作护佑山河的柔辉。当“勋名镌斗柄”的王大珩院士化作星辰,他的遗产仍在神州大地上流转生辉。今日“吉林一号”卫星巡天,“羲和号”探日,这些光之子仍在续写他“光耀神州”的篇章。**“勋业长垂辉汉史”** 绝非虚誉——那光机所实验室的灯火,已化作民族复兴路上的永恒灯塔,照着后人向更辽阔的光之疆域挺进。马学林在创作中娴熟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时空对照将“扶桑毓秀”的出生与“神州铺锦绣”的功业巧妙勾连;虚实相生让“鉴悬窥汉宇”的光学仪器与“锋凝魑魅惶”的国防利剑虚实辉映;典故新用则使“昆冈玉出淬光妍”的古语焕发现代科技之光。不同词牌如《临江仙》的壮阔、《山花子》的凝练,共同谱写了科学精神的恢弘交响。
八、马学林诗词中最熠熠生辉的意象,莫过于“光”的千姿百态。他笔下“跨洋收慧火,归国铸金梁”的赤子将“光”从神秘莫测的“探秘玄”中解放出来,转化为“千层照夜虹云现”的实用伟力。这恰是王大珩一生事业的缩影——让光学从实验室走向国防前沿。在《临江仙》中,“光刻精微窥万象,银河倾作晶盘”,诗人将高深的光学技术升华为银河倾泻的壮美诗行;《山花子》中“百炼玄冰化晶魄”一句,更是以道家炼丹般的精诚,隐喻了王大珩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熔炼光学玻璃的非凡历程。
“鉴悬窥汉宇,瞳照破蛮烟”——这组意象在马学林诗词中反复回响。那“悬鉴”非古之铜镜,而是现代光学仪器在王大珩手中化为护国的“金戈”。“圭镜精研开玉宇,金戈暗铸固邦基”,诗人以“圭镜”与“金戈”的精妙对仗,揭示出王大珩事业的精髓:科研即国防。当“万景穿山魑魅离”时,他研制的设备成为守护国土的千里眼;当“百炼神锋魑魅惶”之际,那“锋凝”的正是光学仪器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铸就的国之利剑。
九、马学林以“赤子”为轴心,钩沉出王大珩生命的纯度。十首诗词中,“归乡赤子勇冲先”、“赤县多千金镜月”、“光辉千万赤诚郎”的咏叹反复激荡。这位“负笈英伦淬剑芒”的学子,其“跨海深研光化境”的终极目的,是“归邦铸铁肩”。诗人用“鬓霜未改寸心丹”的坚毅身影,刻画出科学家以生命熔铸的报国丹心。那“惊涛难阻报家乡”的决绝,正是“渡海求真术,倾心铸国基”精神动力的源泉。
在“十载寒窗能吃苦”的淬炼中,王大珩展现出“一生星斗转穹苍”的科研境界。马学林以“匠心熔炽热,矢志铸千山”的铿锵词句,定格了科学家将个体生命融入国家山河的壮怀。当“青光新破紫霄烟”,其意义已超越技术本身——这是“破天荒”的壮举,是“神工永耀闪坤琪”的民族自信重塑。王大珩以“磨晶铸器千多试”的坚韧,在神州大地上“谱金光”,最终赢得“勋名镌斗柄,卓越永辉煌”的历史地位。
结语
马学林这十首诗词,是文字为王大珩精神铸造的永恒晶体——它折射着“光途破大荒”的探索勇气,“百炼玄冰化晶魄”的坚韧意志,“赤胆映霄斑”的报国赤诚。当“万古清辉凝一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生命轨迹,更是一个民族在暗夜中持光前行的精神密码。这组作品本身亦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完美融合,它提醒我们:那些推动文明前行的光芒,既来自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也来自人类心灵深处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在光与诗的共振之处,照彻民族复兴之路的永恒灯塔已然铸成。在马学林诗词中“固域金瓯万代镌”的誓言,王大珩的“光途”早已超越物理意义——那是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坐标。当“万古清辉凝一剑,耀人寰”的光芒穿透诗行,我们看见一位科学家如何将生命化作折射时代光芒的晶体。
在科技成为大国角力关键武器的今天,王大珩“破云探雾”的开拓精神愈发珍贵。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金镜护边疆”的技术遗产,更是一种“赤胆映霄斑”的生命范式——那是以个体微光点燃民族星河的永恒启示。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