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失而复得的行李包
冯宝哲
生活中既会发生受骗上当、折财吃亏的无奈,也会出现大海寻针、失而复得的惊喜。笔者上次在博上说了一件去长城受骗的事,反映了社会的负面浊流;今天再发一个失而复得的故事,也是笔者亲身所历,则歌颂了社会的正面主流。
这是发生在一九九五年的事。那年五月六日,我兴冲冲地准备从西安乘火车去西宁参加《中国保险报》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下午三时到车站广场候车。同送行的亲友正在闲聊,友人提我的行李包去买烟,转过身来却发现行李包不见了,真是抬脚割掌啊!简直像变魔术一样,眨眼间一个大行李包就无踪无影了,几个人一时间傻了眼。我的行李包内装着近三千元的差费以及衣服、证件等物,大约是被小偷顺手牵羊捡走了,到那里去找呢?无异于大海捞针,只好自认倒霉,由于证件丢失,此行只能作罢,悻悻然回了单位。此事倒考验了我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丢了行李包在我思想上并未产生过大的情绪波澜。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十弟宝玺从西安打来电话说行李包找到了,包内东西分文不少。我真是喜出望外,又匆匆赶赴西安,见到十弟弄清情况。原来是四川有几个到西安出差的同志将行李包拿错了,到住处才发现多了一个包,即根据包中的一个名片电话告知我弟前去认领。我弟自然十分感激,代我表示酬谢,但被他们婉拒,询问他们的单位与姓名,也一概“保密”,我弟只知道给他打电话的人是姓习或者姓薛,别人称其为局长。这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实在令我感动,在多方查询仍无结果的情况下,我只好称他们为“四川人”了。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感叹雷锋精神远去了,“四川人”却以他们的行动作出了直面的回答,他们拾金不昧的高尚风格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廓清了我与事发时对社会秩序所产生的抱怨,弘扬了社会的浩然正气,我禁不住要说“四川人”,你们真是好样的!你们是精神文明的楷模,是社会公德的典范。我终于如愿以偿,乘上了去西宁的火车,当我把这件事告诉给同行的伙伴时,大家都为我行李包的失而复得而感到欣喜,同时也都非常敬佩“四川人”的高尚风格,大家认为他们为社会正气谱写了一页光辉的篇章。
2008年1月18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