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清(广州)
在建党104周年的前夕,我和老伴怀着崇敬与期待,再次踏上了广州这片充满革命气息的土地,专程前往瞻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广州工作,家就住在农讲所附近。那时,每逢七一和八一,我和老伴都会前往参观。后来有了孩子,便带着孩子一同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再后来,我们回到湖南工作,便许久未曾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如今,再次站在农讲所的面前,心中感慨万千,当年的回忆与当下的敬仰交织在一起。
农讲所位于广州市中山三路北侧,正大门临中山三路马路,坐北朝南。大门上方牌匾红底金色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大门两侧各有一块石碑,西边一块书写着农讲所简介,东边一块为国务院颁布的文物保护告示,向人们宣告着它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走进大门,第一个庭院设有安保室,金鱼池里的鱼儿欢快游动,花坛中鲜花绽放,为这座庄严的革命圣地增添了一抹生机。
远远便能望见第二道大门,门额上方“番禺学宫”四个大字古朴典雅。广州农讲所旧址原是租用“番禺学宫”的房子。番禺学宫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名为孔庙,用于祭祀孔子,清代改名为番禺学宫,成为广州的最高学府 ,其建筑风格独特,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两侧的两廊、两庑等组成,处处彰显着历史的韵味。
踏入第二道大门,这里是最大的庭院以及后庭,都是陈列馆,即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主要力量是农民力量。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为适应农民运动发展需要,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经共产党人提议,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决定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第一届于1924年7月3日开学,38名学员全为广东本籍,8月21日毕业,由共产党人彭湃任主任,所址位于广州越秀南路惠州会馆。自此至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在共产党人主持下,连续举办六届,培训了800多名学员。
其中,1926年5月至9月,由毛泽东同志任所长的第六届农讲所最为瞩目,大幅扩大招生规模,在全国20个省区招收327名学员,办学场地也迁至更为宽敞的番禺学宫。毛泽东同志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地理”三门课程,《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也在这里讲授。这一届农讲所规模最大、招生范围最广、学习时间最长,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最为深远。
进入历史陈列,大门东侧是教务部办公室,旁边便是毛泽东同志办公室兼宿舍,简单的陈设,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大庭两廊是陈列展室,展示着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诉说着那段热血沸腾的革命历史。
大庭中央的花坛里,革命先驱彭湃和韦拔群的雕像庄严肃穆,他们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们为之奋斗的土地。花坛靠后庭的高台一侧,中国共产党党旗和入党誓词鲜艳夺目,激励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
整个农讲所庭院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花卉鲜艳,展厅内外干净整洁。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但一切都秩序井然。
在人群中,有基层党组织组织的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他们神情庄重,声音坚定,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入党时的热血时刻;有新党员在党旗下宣誓,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庞,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决心;有少先队组织的少先队员学习革命历史活动,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好奇;更令人感动的是,有许多家庭,爷爷奶奶带着孙辈、爸爸妈妈带儿女、兄弟姐妹结伴而来,他们在革命历史的熏陶下,传承着红色基因。
他们的到来,正是对习·近·平主席“要引导全党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这一嘱托的生动践行。
离开农讲所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与信念,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25年6月29日(乙巳年六月初五)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