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周至人
文/马井冈
周至人质朴
走进周至的乡村,村口的老槐树下,总会有几位老人悠闲的聚在一搭,或拉家常,或晒太阳,或谝闲传。有的溜狗,有的“溜娃”,有的塞上耳机听秦腔乱弹……
周至人谝闲传很有特色,总是以“从前有一个谁谁谁”,"当年有个啥啥啥”开谝,叫谁也问不住。焦镇就有一老者说:“楼观台上边的炼丹炉,就是《西游记》里老子炼丹的那个炉,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就发生在咱这里……”。阿岔堡子有人说:“董姓人家就是神话故事《天仙配》中董永的后代,正月十五的‘灯笼会’,纪念的就是这事……”。说的有鼻子有眼,听者云里雾里。若有好事者追问出处,帮腔者的一句话“日寒牙(方言吹牛)嫑问根根筋筋”(方言来龙去脉),便打了圆场(方言解围),不再有人言传(方言说话)。
周至人爱钓鱼是一种嗜好。每逢节假日或闲暇时,在沙沙河两岸,总会有三五成群的“钓翁”,全套披挂(方言装备),全神贯注,愿者上钩。还有个别“独伙虫"(方言不合群),不喜欢和别人尿到一个壶里的,找个避静处“独钓一江秋”。有的钓坛高手,收获颇丰。有算钓鱼算耍“抖音”的,连个鱼毛都没钓下。有的把钓到的鱼儿又放了生,用他们行话说:钓了个心情!
周至人“捺方”是个独特的竞技项目。这是一种最常见最实用最简单又最深奥的比赛娱乐方式,玩者不需任何道具,两个人对面一趷蹴(方言 蹲下 )随便用指甲在地面划上左七道右七道交叉的直线,类似棋盘状,称为“七方”。一个人用石子或纸片,另一个用树枝或树叶之类都行,作为各自的“码”。规则是“捺码不悔”、“走码不悔”,有“倒”、“铡”“方”、“围”等玩法。两人对垒,旁人围观。一会儿传来欢呼雀跃声,那是谁捺了一个好“码”或走了一步好招;一会儿又鸦雀无声,那是在霉势(方言思索)下一步的致胜路数。时常会传来:“你把我的X咬了",“你能把我的X咬了”的不雅对话,嘴上说是说,但从不“红脸”(方言生气)。他们认为这不是骂人,这是叫板、挑战对方的意思。还有一些旁观者,爬在别人肩膀上探进头去,指手划脚帮一方出谋献策,会被另一方呵斥:“你尻子㞎屎求鼓劲(方言意为不关你的事),不服你来”。被训者自知理亏便不再吭声了。每盘下完,输的一方会主动抹掉原“方盘”,用指甲另划新"方盘”。这时赢的一方会叼上一根烟,沾沾自喜,口中念念有词:“赢啥不赢啥,赢个老牛磨蹄夹",惹得大伙哈哈一笑。
有人还提议把周至的“捺方”,申报“非遗”呢!
周至人好兴
周至人爱耍热闹是出了名的。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几乎人人都会唱“样板戏”,会扭秧歌,会跳“忠字舞”,会做第四套广播体操。现在由年轻人组成的鼓舞队涨的很(方言厉害),敲红了周山至水的角角落落,幅射了方园区县。吹唢呐吹洋号更是周至的一大亮点,把桃乡婆娘的风采展现的淋漓尽致!如今把广场舞跳“腻"了,流行“摇火车”。这是一项舞技含量不高,一看就会的,适合大众参与的舞蹈形式。每逢过节过会,四面八方的红男绿女,穿着惹眼的“奇装异服”,排成一串一串成百上千的男女混杂的队形,会把气氛搞的热火朝天!
周至人对秦腔情有独钟。无论是田间果园,还是街头巷尾,时不时会听到那熟悉的腔调,那弦律或委婉或高亢,总能让人身心陶醉,荡气回肠。
周至“春会”这一庙会文化,戏就唱了个浑浑(方言不停)。每年从开春到忙口(方言正月到夏收前),几乎村村唱戏过庙会。这时的周至剧团,简直红的连灯笼一样,一戏难求。不光戏价大,根本抢不到手。如果听说是周至剧团的戏,挂灯那晚,看戏的人实拥拥(方言人多)。这当口,外地的杨凌、户县、兴平、武功、眉县、高陵等县市级剧团便乘虚而入。份纷来周至分享“蛋糕",把周至当成了财神庙。一些野路路(方言不入流)剧团,会望而却步。凡想在周至这个“戏窝窝"来“务啦"(方言表现)的剧团,不把人手滤硬扎(方言挑选好的)、没两把刷子(方言本事),干脆就嫑来,免得丢丑卖害(方言丢人)。有的会长要求正会这天必须“不落台",唱到"土天亮''(方言彻夜),有的还要“点戏”,会长叫你唱《下河东》,你绝不敢改唱《黄河阵》。因此,来周至唱戏的剧团老板感慨道:"钱难挣、x难吃”,一点不假。
周至人耍社火、跑竹马、装芯子、舞龙灯各具特色,尤以集贤“打社火”最为奇葩。每年正月初五刚过,集贤村各社都要筹备耍社火的资金、人员、服装、道具等事宜。那个社不想耍都不行,于是东社挑战西社,南社烧火(方言挑衅)北社。一些“半争子”小伙娃,精溜子(方言光身)冒着初春刺骨严寒,骑上骡马、驾着摩托,敲着锣鼓,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另一社街道“招摇”叫阵。另一社也不示弱,以同样的方式回敬。那场面"争怂”的很(方言厉害)!其实“打社火”比耍社火还要热闹。叫阵的口号把人能笑日踏(方言好笑):“XX社哨不哨(方言骚),不想耍咧蹴哈尿(方言女人),“挨不且,叫他姐,他姐还是挨不且(方言不行)”。
周至人大气
周至人最重情份。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乡党邻里都会主动前去帮忙。娃娶媳妇、小孩满月、老人过寿都要预热三五天。半截街道全家上,左邻右舍停灶断伙,会主动将家里的锅灶、鼓风机、电暖器、电风扇提供给主人家。会给喜公公喜婆婆画个“花脸将"(方言大花脸),胸前吊个用油壶做的大奶瓶,戴上一个高哨哨帽子。还会将家中主要亲属挷在电杆上,逼主人拿红包“赎人"(方言解救)。若遇丧葬白事,乡党们更是从亡者倒头(方言去世)帮到送埋下葬。特别是在外“公干"的,或大款或大腕,都会回来帮忙料理。用村中老者的话讲:“红事可回可不回,白事再忙必须回",“不管你谁在外尿的有多高(方言本事大),不回来帮忙试火一哈”(方言试试)。这些尽管未被写入村规民约,但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遵守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并逐渐形成一种民俗!
周至人皮张厚(方言大方)。自从毛桃成为"摇钱树"以来,周至人把形象和信誉看的比啥都重要。不信你来周至,路过农户的果园,你可随意的品尝,任意地采摘,甚至打包带走那不为"偷”。如果你来农家做客,热情好客的女主人,会给你端上一大老碗“浆水胡马"(方言鱼鱼),再来一碟“麻须菜bia bia”(方言马齿苋做的软饼),那油烫辣子生姜祘水水,保证管够,并且免费。别问为什么?就这么任性。
周至人扎势
“金周至”是周至人正儿八经的金字招牌。周至人出门在外,总会被人高看一眼。喝黑河水长大的女娃,粉嫰水灵的像朵花,找的都是好婆家。男娃不管是在外弄事的,还是捣腾(方言经营)毛桃的,一个比一个能行,媳妇一个比一个“心疼”(方言好看)。周至的小伙引回一个外地"妹子"连耍一样”(方言容易)。每年阴历年、阳历年、五一、国庆、土情人节、洋情人节这些“大日子”,是周至司仪的黄金季节,忙的不可开交!
周至人有时也气呛(方言发痹气)。遇到外地个别一些不服周至人的"壮脖项"(方言争强好胜),周至人的一通连珠炮:“我家长者是老子,我家乡党是财神,我家花园是秦岭,我家宠物是大熊猫,毛桃是我家摇钱树……”轰得外地抬扛者立马败下阵来。
有人编了个顺口溜,听着受活(方言舒服)的很:
周至城中八云塔,
离天只有丈七八。
黑河有座仙游寺,
把天磨的咯吱吱。
道教圣地楼观台,
游人如织经常来。
田峪河畔财神庙,
天下驴友都知道。
状元庙,观音山,
有求必应最灵验。
沙沙河,好景观,
网红打卡闹翻天。
周至毛桃尝一口,
保你活过九十九。
作者简介:马井冈, 周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