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维良十二幅典故行书力作问世:溯古追今间尽显文人风骨与笔墨春秋
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刘光清)
2025 年 6 月,当代书画界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导师徐维良先生耗时半载创作的十二幅行书作品正式亮相,引发业界关注。
这组以“光风霁月叔度陂湖”、“冰壶玉尺霁月光风”、“冰清玉洁积厚流广”、“博闻强识特立独行”、“达权知变用智辅谋”、“扶危济困砥节奉公”、“高情远致碧血丹心”、“功高望重志洁行芳”、“光明磊落儒雅风流”、“居仁由义抱朴含真”、“捐金抵璧乐善好施”、“兰心蕙性璞玉浑金”等冷僻典故为内容的作品,不仅在题材上独辟蹊径,更以精湛的笔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出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据悉,作品将参评千人同书千古名句挑战赛。本网独家揭秘创作背后的文化密码与艺术思考。
新华大采风评委会主任张庆华解读:
1. 光风霁月叔度陂湖
出处:“光风霁月” 典出《楚辞・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北宋周敦颐以 “光风霁月” 喻君子胸襟;“叔度陂湖” 源自《后汉书・黄宪传》,时人谓 “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形容东汉名士黄宪气度深广。
文化意涵:
二者联用,以自然景象喻人格境界,将天地清明之象与君子包容之量熔铸为一。
2. 冰壶玉尺霁月光风
出处:“冰壶玉尺” 见《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以 “冰壶” 喻高洁,“玉尺” 喻公正;“霁月光风” 同周敦颐《濂溪集》“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指心胸豁达如雨后晴空。
文化意涵:
四物并置,以器物之洁、度量之正、天象之明,构筑 “表里澄澈” 的人格范式。
3. 冰清玉洁积厚流广
出处:“冰清玉洁” 出自汉代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冰清玉洁自守”;“积厚流广” 化用《荀子・礼论》“积厚者流泽广”,谓德业深厚则影响深远。
文化意涵:
前者状品格之纯净,后者言德行之绵延,形成 “修身” 与 “济世” 的价值闭环。
4. 博闻强识特立独行
出处:“博闻强识” 源自《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特立独行” 见唐代韩愈《伯夷颂》“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指学识渊博且坚守自我。
文化意涵:
以 “知” 与 “行” 的统一,勾勒传统士人的理想人格 —— 既有兼收并蓄的智慧,又有不随流俗的勇气。
5. 达权知变用智辅谋
出处:“达权知变” 典出《后汉书・贾逵传》“《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用智辅谋” 源自《淮南子・兵略训》“用智如日月,仁如天地”,强调智慧与谋略的辩证运用。
文化意涵:
突破教条主义,彰显传统智慧中 “通权达变” 的实践哲学,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 的核心理念。
6. 扶危济困砥节奉公
出处:“扶危济困” 见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砥节奉公” 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指磨砺节操、一心为公。
文化意涵:
将江湖道义与仕宦操守结合,体现儒家 “仁政” 思想中 “博施济众” 与 “廉洁奉公” 的双重追求。
7. 高情远致碧血丹心
出处:“高情远致” 源自《晋书・孙绰传》“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形容情怀高远;“碧血丹心” 典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以 “碧血” 喻忠诚,“丹心” 见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化意涵:
前者状精神境界之超越,后者写生命抉择之赤诚,构成从 “立心” 到 “立身” 的完整人格图景。
8. 功高望重志洁行芳
出处:“功高望重” 见明代石珝《秋兴》“功高望重古难比,旋干转坤重纪纲”;“志洁行芳” 源自《后汉书・张堪传》“志美行厉,足以激贪励俗”,谓志向高洁、行为端正。
文化意涵:
以 “事功” 与 “德行” 的平衡,回应传统价值观中 “立功、立德” 的终极追求,暗合《左传》“三不朽” 思想。
9. 光明磊落儒雅风流
出处:“光明磊落” 见宋代朱熹《朱子语类》“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儒雅风流” 源自唐代卢照邻《五悲・悲才难》“杲之为人也,风流儒雅,为一代之和”,指学识渊博、风度翩翩。
文化意涵:
将人格的坦诚与气质的风雅并置,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 “外儒内道” 的精神气质 —— 既坚守道德底线,又不失生活情趣。
10. 居仁由义抱朴含真
出处:“居仁由义” 出自《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抱朴含真” 见魏晋陶渊明《劝农》“抱朴含真,有之者寡”,谓保持本真、不事雕琢。
文化意涵:
以儒家伦理(仁、义)与道家哲学(朴、真)的融合,展现士人 “以道统艺” 的精神追求,呼应《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的生命智慧。
11. 捐金抵璧乐善好施
出处:“捐金抵璧” 典出《淮南子・齐俗训》“捐金于山,沈璧于渊,以示不求”,指轻视财货;“乐善好施” 见宋代曾巩《王廷评妻张氏墓志铭》“遇人有急,辄乐善好施”,强调仁德之举。
文化意涵:
以 “弃物欲” 与 “行仁义” 的对比,揭示传统价值观中 “义利之辨” 的核心命题,暗合《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的义利观。
12. 兰心蕙性璞玉浑金
出处:“兰心蕙性” 见宋代柳永《玉女摇仙佩》“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喻女子心性高洁;“璞玉浑金” 源自《世说新语》“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指天然美质、未加雕琢。
文化意涵:
二者均以自然物象喻人格本真,前者取花草之幽香,后者法金石之质朴,共同指向 “复得返自然” 的生命境界。
二、笔墨之间见真章:徐维良行书的风格与特色
1. 取法乎上:传统法度的当代诠释
徐维良此组作品以二王行书为根基,兼融米芾 “八面出锋” 之灵动与赵孟頫 “骨法洞达” 之规整。观其笔法,起笔多以侧锋切入,如 “光风霁月” 之 “光” 字首笔,侧锋入纸后迅速转为中锋,形成 “锋芒外露而筋骨内藏” 的节奏;收笔则多取 “空回” 之法,如 “叔度陂湖” 之 “湖” 字末捺,捺脚未至尽处便逆势回锋,暗合孙过庭《书谱》“留不常迟,遣不恒疾” 之旨。
2. 虚实相生:墨韵与章法的哲学表达
用墨上,徐维良善以 “涨墨” 与 “飞白” 形成对比。如 “冰壶玉尺” 中 “壶” 字上部,饱蘸浓墨使其自然晕化,下部 “业” 部则以枯笔疾书,墨色从 “重若崩云” 到 “轻如蝉翼”,恰如典故中 “冰壶” 之莹润与 “玉尺” 之劲挺。章法布局上,十二幅作品均采用 “纵有行、横无列” 的传统手卷式排列,单字欹正相生(如 “特立独行” 之 “特” 字左倾、“行” 字右斜),行气贯通如 “屋漏痕”,暗合典故中 “特立独行” 而又 “和而不同” 的文化隐喻。
3. 以文载道:内容与形式的深度统一
作品内容虽为冷僻典故,却与书法形式形成精妙呼应。如 “达权知变” 四字,笔法中融入隶书 “波磔” 意趣,“达” 字走之底一波三折,“变” 字绞转处笔锋频换,恰似 “权变” 思想中 “灵活通变” 的内涵;“捐金抵璧” 则以粗笔写 “金”“璧”,细笔书 “捐”“抵”,通过线条粗细对比,直观呈现 “弃重取轻” 的价值取舍,使文字内容与笔墨语言形成 “互文”。
新华大采风董事长、艺品城管委会主任康留国先生,对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冷僻题材背后的创作本心:
文化守夜人的精神求索
1. 打捞被遗忘的精神基因
在谈及创作初衷时,徐维良坦言:“当下书法创作多聚焦于常见诗词,而传统典籍中大量精妙典故渐被埋没。如‘叔度陂湖’形容人的气度,‘冰壶玉尺’比喻公正,这些词语不仅蕴含古人的智慧,更与当代价值观高度契合。” 他以 “文化考古” 的姿态,从《后汉书》《淮南子》等典籍中甄选出十二组典故,试图在笔墨中重建传统美德与当代精神的对话通道。这种选择暗合近年来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的社会思潮,却以更具学术性的视角,填补了书法创作中 “冷僻典故” 题材的空白。
2. 以艺术对抗精神扁平化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徐维良认为:“冷僻典故的‘冷’,恰是对快餐文化的一种抵抗。” 十二幅作品中,“璞玉浑金”“积厚流广” 等词语,虽不似唐诗宋词般朗朗上口,却以更深沉的语义结构,传递出 “厚积薄发”“返璞归真” 的生命哲学。这种创作取向,本质上是对书法 “载道” 功能的坚守 —— 当多数书家沉迷于形式创新时,他选择以内容的深度重构书法的精神重量,使笔墨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 “活化石”。
3. 文人情怀的当代投射
细观十二幅作品,从 “光风霁月” 的胸襟到 “碧血丹心” 的赤诚,从 “居仁由义” 的操守到 “乐善好施” 的仁心,实则构成了一幅 “君子人格图谱”。这恰是徐维良对当代文人身份的自我期许:在商业社会中保持 “特立独行” 的清醒,以 “扶危济困” 的担当介入现实,同时以 “抱朴含真” 的心态守护艺术本真。这种情怀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将传统士人的精神基因注入当代语境,使书法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
从笔墨到价值:十二幅作品的收藏维度解析
1. 艺术价值: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业内专家指出,徐维良此组作品兼具 “学院派” 的技法严谨性与 “文人书法” 的抒情性。中书协权威人士评价:“其用笔既有‘中锋为骨’的传统法度,又融入现代构成意识,如‘博闻强识’四字的空间分割,将篆隶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形成既古又新的视觉体验。” 这种 “守正创新” 的艺术取向,使作品在传统脉络中具有明确的坐标,同时具备当代审美价值。
2. 文化价值:冷僻题材的稀缺性与学术性
在书法收藏市场中,以冷僻典故为内容的成体系创作极为罕见。十二幅作品不仅涉及《礼记》《庄子》《淮南子》等十一部典籍,更暗含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的儒家价值链条,具有鲜明的学术研究价值。资深收藏家崔星森认为:“此类作品如同一部‘书法版的典故词典’,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其区别于普通应酬之作,更适合作为‘文化资产’长期收藏。”
3. 市场前景:文化 IP 与艺术投资的双重属性
从市场角度看,徐维良作为当代书画界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导师代表,其作品价格呈稳步上升趋势。此次十二幅作品以 “传统文化复兴” 为叙事主线,暗合当下 “国潮” 消费趋势,加之题材的独特性与创作的系统性,有望形成差异化的 “文化 IP”。艺术经济学者何小荣分析:“在书画市场中,‘成系列、有主题、含典故’的作品往往具有更高的溢价空间,尤其是当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与文化深度达到平衡时,其收藏价值将兼具艺术性与历史性。”
一笔一墨总关情,千年文脉入卷来
徐维良的十二幅行书作品,以冷僻典故为舟,以笔墨为桨,在传统与当代的河流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航道。当 “光风霁月” 的笔墨穿越千年,当 “叔度陂湖” 的气度融入当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家对艺术的求索,更是一个文化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这些作品终将超越纸绢的物质形态,成为一面镜子 —— 既映照出古人 “志洁行芳” 的精神世界,也折射出当代人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在笔墨流转间,千年文脉正以新的姿态,向未来展开它的光风霁月。
艺品城签约艺术家收藏官方咨询服务热线18310977197
新华大采风总编室
胡丽佳 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