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综合新华社、央视总台7月3日最新消息,湖南永顺县人民政府、湖北咸丰县人民政府、贵州汇川区人民政府三个县(区)当天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海龙屯土司遗址举行签约仪式,签约中国土司遗址世界遗产地联动机制(试行),共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土司遗址。
资料显示,中国特色的土司制度渊源流长。“土司”又称“土官”,是由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点,即世袭的政治统治权,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已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办法。唐、宋时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过羁縻府、州,任命当地土著首领为世袭的刺史、知州。元朝后,中国中央政府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千户、百户等官职封赠各族首领,土官的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正式形成古代中央政府对华中、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特定的管理制度。明代,土司制度发展到鼎盛期,后渐趋衰落,至清代,已不占统治地位了。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四川等民族地区还有极少数土司的残余。经过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土司制度才彻底废除。但作为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近千百年的有效管理,自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保护与研究。
2015年7月4日,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其中:
一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灵溪河畔,完整保存着生活区、衙署区、墓葬区等功能分区。作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不仅是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更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者”。老司城是南宋至清代湘西彭氏土司政权的核心统治中心,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遗址,完整见证了818年土司制度的兴衰演变。
一一湖北施恩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背靠玄武山,面临唐崖河,天然壕沟内面积达74万平方米,核心区35万平方米,布局呈“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功能完备,涵盖衙署、牌坊、庙宇、墓葬等设施,被誉为“小故宫”。该遗址早在五代时期奠基: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彭瑊受封溪州刺史,开启彭氏土司对湘西地区的世袭统治。至南宋建都:绍兴五年(1135年),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宠迁都灵溪河畔,筑福石城(即老司城),形成"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的繁荣景象。该遗址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历时389年,是鄂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遗址。
一一贵州海龙屯遗址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的龙岩山巅,该遗址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遗址是中国宋、元、明时期播州杨氏土司政权的军事城堡遗存,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1600年,明廷集结24万军队发动“平播之役”,历时114天攻破海龙屯,终结杨氏家族725年的世袭统治。2015年,海龙屯作为“土司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笔者志清认为,中国土司制度渊源流长,是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传统管辖制度。特别元、明、清时代积累了丰富的特色文化与历史传承。2015年,经湘鄂黔三地携手打包“中国土司遗址”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时值“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三地签约中国土司遗址世界遗产地联动机制(试行),共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土司遗址,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特赋《忆秦娥》为评为纪。
尘烟拨。
土司遗址丛林月。
丛林月。
千年记忆,
湘鄂黔燮。
唐崖老司海龙崛。
中央族地分权绝。
分权绝。
官衙承袭,
瑰文传悦。
一一2025年7月4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韵新吟》执行主编、2025年《古韵新声》执行主编、上海诗社行政社长、上海新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