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棱角与世界的褶皱
文/胡成斌
暮色中的玻璃窗总是蒙着一层雾霭,像极了我们与世界之间那层模糊不清的屏障。曾经以为世界是被温暖的阳光晒透的棉布,柔软且纯粹,后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件布满褶皱的绸缎,那些光鲜的表面下,藏着无数尖锐的线头,不经意间就会划破我们小心翼翼捧着的善意。
生活中,总有许多看似平常的场景,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人性复杂的光谱。家庭聚会上,长辈们把最好的菜肴夹给最得宠的孩子,那个默默退让的孩子,用稚嫩的善良换来一句“懂事”的夸赞;职场里,勤恳工作的人主动揽下额外的任务,只为了维持团队的和谐,却在功劳簿上悄然隐身。当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那个最善良的人,就像被选中的祭品,用自己的委屈成全他人的安稳。他们咽下苦涩,把微笑留给世界,以为这样就能换来风平浪静。可当有一天,他们不愿再扮演这个角色,想要为自己争取一份公平,那些曾享受过他们善意的人,却立刻变了脸色,指责他们破坏了难得的和睦。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笔下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我们努力维护的和谐表象下,藏着多少被忽视的伤痕与不甘。
人性的幽暗角落,常常生长着令人失望的藤蔓。那些心怀私欲的人,像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审判者,一边满足着自己的利益,一边要求他人宽容大度。他们用“大度”“善良”的绳索,捆绑住真诚的灵魂。就像网络上,总有人对遭遇不公的人轻飘飘地说一句“何必计较”,却全然不顾当事人背后的血泪。这些不见血的谎言,比刀剑更锋利,一刀一刀割着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曾经有位朋友,在帮助他人却反遭误解后,眼里的光芒渐渐黯淡。她不再轻易付出善意,不是因为变得冷漠,而是被伤害怕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语,那些理所当然的索取,让善良的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还有意义。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带着无奈与愤懑的俗语,道尽了多少人的心酸。我们见过太多善良的人,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他人,却在岁月里过早凋零;也见过自私自利的人,在生活中肆意妄为,却依旧活得风生水起。那些真诚付出的努力,那些不计回报的善良,有时候在世俗的眼光里,成了可笑的行为艺术。就像在校园里,埋头苦读的学生被嘲笑“书呆子”;在职场中,坚守原则的人被视为“不懂变通”。我们的世界仿佛陷入了一种荒诞的悖论:善良与真诚成了被调侃的对象,而圆滑世故却成了生存的法宝。
站在时光的渡口回望,才惊觉世界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童年时,以为只要对人好,就能换来同等的善意;长大后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应,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能被珍惜。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美好,在现实的冲击下,渐渐支离破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善良,而是要学会在善良中长出棱角,在忍让中守住底线。
善良应该像冬日里的炉火,温暖而不灼人;像春日的细雨,温柔却有力量。它不该是任人揉捏的软泥,被随意践踏。我们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以善意拥抱世界,用真诚对待他人;也要有不被伤的气场,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保护自己的内心。就像竹子,外直中空,既有挺拔向上的坚韧,又有容纳万物的胸怀。当我们懂得把握善良的尺度,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才能真正守护好内心的纯净。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所有的不公与冷漠,但至少可以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把善良留给值得的人,把真心交给懂得珍惜的人。当我们不再为了讨好他人而委屈自己,当我们学会用智慧与勇气捍卫自己的善良,就会发现,世界虽然依旧有褶皱,但我们的内心却能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磨砺中,修炼出柔软而坚韧的灵魂,既不辜负善良,也不畏惧伤害,在这并不完美的世界里,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简介
胡成斌(笔名:凝渊):男,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2022年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工程分院,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2015年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支部委员兼村会记,2018年至今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党支部副书记,早阳镇人大代表、早阳镇党代表,2025年西北工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乡村振兴规划师,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