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儒经网
——读周德文教授《人生经历与感悟》千集有感
作者:何蔚萍(原浙江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000集到了!’《儒经网》总编黄晨灏先生的微信提醒让我恍然惊觉。三载春秋,一千个日夜,我在这个平台上笔耕不辍,竟已写下千篇《人生经历与感悟》。岁月如白驹过隙,这三年来的写作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字里行间浸润着我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诚如周德文先生自己的感慨,这一千篇文章,就像一千颗星星,在记忆的夜空里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周德文先生的故事,恰如这星光中最明亮的一颗。这位被温家宝总理誉为"最懂民营企业家的经济学家",在温州经济研究领域深耕四十余载,去年至今已向总理提交了两百余条建议。但今天,我想探寻的是他光芒背后的本源。
周德文的"真"字当先。他敢于为企业家直言,甚至不惜与领导据理力争。坊间流传的"东海喂鲨鱼"的玩笑,恰恰反衬出他坚持真理的勇气。这种真性情不是莽撞,而是在洞明世事后的坚守,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智慧。
他的"善"更令人动容。从黎明时分收到的农家土鸡,到深夜为调解夫妻矛盾而骑自行车奔波,这些细微处的温暖,折射出他平等对待每一个求助者的胸怀。四十年来,他帮助过的企业家不计其数,但最珍贵的回报,往往是那些质朴的感恩之情。
这种真与善的底色,源于他对"美"的执着追求。从个人到家庭,从温州企业家到整个浙商群体,他始终怀抱着让世界更美好的愿景。这种情怀,在他儒雅清秀的父亲身上早有体现。那位常发表时评文章的老干部,将一身正气与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儿子。
追根溯源,周德文的精神特质深深植根于江山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自唐代江郎书院开创文脉,到南宋孔氏南迁带来儒家文化,再到明清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商贸传统,江山人形成了"忠义为先"的集体品格。仙霞古道上十万挑夫千年不失信的佳话,钱塘江船帮敢闯敢拼的精神,都在周德文的血脉中流淌。
而温州永嘉学派的"义利并重"思想,则为他提供了理论滋养。从吕祖谦到叶适,经世致用的智慧让他与浙商群体心意相通。正是这种文化认同,使他成为解读温州经济的"密码本",也成为企业家们最信赖的知音。
从人生的一场繁忙中退休之后,周德文先生进入了另一场更加饱满的生活。把之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精彩的瞬间一一记录传递。三载笔耕不辍,晨昏伏案。周德文教授以赤子之心丈量人生经纬,凭生花妙笔镌刻时代光影,终成《德文人生经历与感悟》千集鸿篇巨制。
这一千个日夜的坚守,先生于经济浪潮的理性思辨之外,更以学者特有的敏锐与温情,执笔为刀,剖开时代的褶皱。那些在讲台上未及细说的心路历程,那些在学术论文中难以承载的生命重量,皆化作笔下流淌的文字星河。商海沉浮中的睿智洞察与市井烟火里的人生况味相互映照,专业学者的严谨思维与人文主义者的悲悯情怀水乳交融。每一段文字都是时光琥珀,封存着改革开放亲历者的集体记忆;每一则感悟皆为精神火炬,照亮后来者探寻生命意义的幽径。
千集巨制,非止于文字的层叠累积,实乃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远征。先生以笔为犁,在时代的沃土上深耕,将个人际遇转化为一代人的精神史诗。那些看似"婆婆妈妈"的絮语,恰是最动人的时代切片;那些自谦"别别扭扭"的表达,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德文体"——在学术的严谨与生活的质朴间,开辟出一条真诚的书写之路。
周德文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那些细微处的人性亮光——一次深夜的调解,一份朴实的谢礼,一场据理力争的辩论——汇聚起来,便成就了非凡的人生。这亮光既来自个人修养,也源于文化传承;既是主动追求,也是时代馈赠。
1000篇章背后,是26000多小时的心血凝结,更是半个世纪生命的厚积与沉淀。值此千集成书之际,谨向周德文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珍视这样的亮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利益的同时,不要遗忘那些让生命真正丰盈的品质——真诚、善良、勇气与担当。这些品质或许微小如星火,但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彼此的心灵,化作照耀世间的永恒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