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原华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缙云轩辕祠
缙云行记:缙云行带来的意外之喜
作者:鲁建才
2025年6月29日的午后,阳光透过层层云朵,洒在缙云的大地上,为这座充满古韵的小城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调。游览完庄严肃穆的轩辕祠后,在詹导游的热情引领下,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踏入了独峰书院的大门。
甫一进入,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这座古老的书院,历经岁月的打磨,早已不复当年的崭新模样。门庭低垂,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弯下了脊梁;文保石碑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被风雨侵蚀得难以辨认,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灰墙黛瓦尽显陈旧,墙面斑驳陆离,瓦片也有了岁月的裂痕;木柱上的油漆大片剥落,露出内里粗糙的纹理;椽沟瓦缝之间,嫩绿的小草倔强地生长着,为这略显萧瑟的古书院增添了一丝生机。唯有朱熹的画像崭新夺目,在投射灯的映照下,散发着柔和而庄重的光芒,仿佛在凝视着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站在朱子画像前,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遥想当年,朱熹不辞辛劳,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在书院中开坛讲学,将理学的思想如同点点星火,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他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无数求知若渴的心灵,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沿着书院的小径前行,右侧的厢房看似简陋朴素,却藏着令人惊喜的“宝藏”。在这里,我看到了缙云历代进士名录榜石碑,分上下两册,密密麻麻地镌刻着一个个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的励志故事。詹导游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骄傲地向我们介绍,他的詹姓先祖在缙云进士名单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他饶有兴致地指着石碑上“詹适”的名字,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詹适,这位来自缙云的才子,与苏轼竟是同年入士。二人因相同的才华与志向结缘,交往密切,情谊深厚,成为了知己好友。詹适在仕途上一路拼搏,官至龙图阁学士,还被恩赐“银青光禄大夫”的荣誉,可谓风光一时。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因一场变法而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与苏轼一同参与攻击王安石变法,因此遭到弹劾。苏轼被贬后,詹适也因被视为“苏党”而罢官。尽管仕途坎坷,但二人的情谊并未因此而消减。詹适曾热情地邀请苏轼来到缙云,二人在龙津桥上的巽亭宴饮唱和,把酒言欢,吟诗作对,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詹适为苏轼赋《宣德小饮巽亭》(已佚),苏轼则以《次韵詹适宣德小饮巽亭》诗回赠。诗中“涛雷殷白昼,梅雪耿黄昏”一句,是二人对彼此共同品行的高度总结和志向的坚定表述,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归去多情雨,应随御史轩”则饱含着苏轼对詹适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像唐代大忠臣颜真卿一样,忠贞为国,为百姓伸张正义、雪洗冤屈。崇宁元年,蔡京将苏轼等定为元祐奸党,詹适或许是当时侥幸遗脱者之一。直到崇宁五年,因星变朝廷大赦天下,詹适才迎来了重新出山的机会。大观二年,77岁高龄的詹适“以直名”由朝请大夫知婺州,此后又先后担任越、鄂、郓三州知州。志、宗谱和墓志铭中称其“晚以苏刘党引退致仕而归”或“苏刘党罢归” ,寥寥数语,道尽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惊叹于历史的奇妙时,一转身,书院旁屋门楣之上,茅盾先生题写的“桃李浓华”匾额赫然映入眼帘。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略显陈旧的木质匾额上熠熠生辉,墨色仿佛仍带着当年书写时的灵动气息。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其文字曾如炬火照亮时代,而这四字题匾,恰似他对独峰书院文脉传承的深情礼赞。遥想当年,或许是先生听闻此地自古文风昌盛,朱熹讲学播撒思想火种,历代进士辈出的佳话,有感于书院“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方才欣然提笔。“桃李浓华”既寓意着书院千百年来培育出无数贤才,如桃李般芬芳满园、硕果累累;也寄托着对这片土地上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期许。凝视着匾额,仿佛看见无数莘莘学子曾在此寒窗苦读,从这里走出,带着书院赋予的智慧与品格,奔赴广阔天地,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段意外发现的历史,对于身为苏东坡研究会一员的我来说,无疑是这次缙云之行最珍贵的收获,心中的兴奋与激动难以言表。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我看到了苏轼与詹适两位文人雅士,在巽亭中举杯畅饮、高谈阔论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以及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勇气;也领略到了茅盾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

临别之际,我缓缓转身,回望沐浴在午后斜阳下的独峰书院。门前,那株倒伏的古樟以一种悲壮而又苍凉的姿态横卧在庭院前。虬结的枝干如同凝固的时光密码,记录着书院的兴衰变迁;斑驳的树皮下,历史的纹路与风雨侵蚀的沟壑相互交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悠悠岁月里的点点滴滴。这揪心的一幕,恰似一记震撼灵魂的晚钟,不仅敲响了对书院建筑修缮保护的警钟,更向我们发出了守护和传承文化根脉的深切呼唤。传统文化,犹如这古樟深扎地下的根系,是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唯有我们精心呵护、代代传承,才能让这承载着千年智慧与精神的文明之树,在时代的风雨中永远枝繁叶茂,挺立出历久弥新的风骨,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2025年7月3日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7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