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人和育己中平行生长
庆阳市实验小学 : 罗亦璇
“罗老师,需要写一个育人故事,作为校级新教师技能大赛的一项内容,这个任务由你来完成。”接到任务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育人这事我可不敢揽,自己还不算合格老师,得先好好“育育”自己。
工作三年,在踏入实验小学前,我从未想过会成为老师。典型的00后思维,让我满脑子追求诗与远方,再不济也该是杭州写字楼里的都市丽人,结果却站在了讲台这一方天地。彼时,大脑一片懵,讲话语无伦次,拳头还不自觉紧攥。小学语文老师这个身份,对从小到大被历任老师嫌弃、无视的我而言,实在有些讽刺——要为人师表了,却没人教我怎么做,这不妥妥误人子弟嘛!
硬着头皮开干,记得首堂课文教《观潮》,短短几个自然段,要撑满40分钟,对我挑战极大。那时不懂教学方法,也没课堂驾驭技巧,照着前一天网上看的公开课依葫芦画瓢,总算熬过人生第一节课。具体怎么讲的已记不清,只记得有学生说:“老师,你读课文真好听。” 那一刻的触动,让我明白,在孩子眼中,老师总有值得被看见的可爱之处。
可没接触过教育领域的我,教四年级课程格外吃力。办公室王老师说 “上课需要天赋”,我暗忖,自己绝对是没天赋的那个,每日苦恼着上完一堂又一堂课。
转机出现在一次级内公开课。听闻消息,心里莫名燃起斗志——第一次在众人面前上课,可不能丢人。我开始四处请教,探寻授课思路,幸运的是,老师们都倾囊相授。我东拼西凑梳理出内容,在众人注视下,战战兢兢上完首次公开课。课后评课议课,让我头回真切感受到:教学,是需要钻研与探索的事。自此,课前课后的学习、反思,成了我的日常备战。
孩子们观察人时,总有种天然敏锐。四年级下学期第一篇作文里,一位女生写道,年轻的语文老师好像变了,上课表情丰富了,动作自然了,同学们也更爱语文课了。这时我才恍然,原来孩子们一直在 “陪” 我成长,把自己当 “实验品”,欣喜见证老师一天天蜕变,为他们,也为我自己。
慢慢的,我能有条不紊安排每日、每周工作,讲话条理清晰,拳头也不再因紧张频繁紧攥(除了偶尔锤锤桌子 “撒撒气”)。
和家长沟通,也是一路 “斗智斗勇”、磕磕绊绊。最让我痛苦的,是班上那位特殊的小陈。他在学校 “闻名”,行为怪异、言语难控,成绩常年三十分上下。无数次,我崩溃又抱怨:为啥偏分到我班?迫切想让他 “正常”,跟上班级进度,可一切努力皆徒劳。这样 “强迫” 自己与孩子的状态,持续了一年。直到某天惊觉,自己跑偏了——对他的焦虑,影响了自身状态,也波及家长、其他孩子。这不可取!小陈就像一本特殊的书,不是让我找答案解题,而是带我看见另一类孩子的世界。我开始感谢他的存在,也纠正了失衡的心态。
在与孩子们日常那些 “鸡零狗碎” 里,他们在长大,我也在成长。前些天翻2022年相册,他们的变化让我惊叹。那我呢?应该也有进步吧。虽离 “优秀老师” 还有很长路要走,但再不会如三年前般惶恐无措。因为明白:教育,是双向的滋养,不只育孩子,更育自己。而那些淘气又可爱的孩子,愿意用两三年时光,陪我一同成长,奔赴 “从士兵走向将军,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