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明珠治沙赋
解莉芬
夫榆林者,地处塞北,襟带山河。毛乌素者,踞塞上之要冲,扼三边之险疆。忆往昔,朔风怒号,黄沙蔽日;尘烟漫卷,赤地无疆。昔时之景,森林茂密,水草丰饶,塞北牛羊衔尾,山清水秀之象,见于汉画;先秦林盛草肥,载于典籍。然秦汉以降,移民实边,元明过度垦殖,生态渐遭破坏,水土流失,沙化日重。至近代,“吃糠菜,住御庵,一件皮袄四季穿”,民生艰难;“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景象凄凉。沙害之烈,危及生存,治沙之举,刻不容缓。
幸哉!榆林人民,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历届领导,一任接一任,北治沙,南治土,蓝图既定,矢志不渝。五十年代,摸索前行,设沙障,阻沙移,拉平沙丘,飞播造林,初奠治沙之基;六十年代,群众踊跃,引水拉沙,改造良田,飞播种草,绿意渐生;七十年代,集体会战,人人皆为土专家,处处尽是沙秀才,防护林带初成,生产生活改善;八九十年代,三北工程,带来机遇,承包政策,激发热情,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新世纪来,再造秀美山川,封山养牧,植被恢复,退耕还林,林果飘香。
治沙造林,英雄辈出。惠中权倡“多种一棵树,多养一只羊”,获伟人题“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李守林带领群众,让盐碱荒滩变绿洲;长城姑娘治沙连,奋战毛乌素,治沙数万亩;石光银苦战狼窝沙,筑起绿色屏障;牛玉琴继承夫志,承包沙地,绿染大漠;张应龙创新治沙,探索产业新路;杜芳秀流转土地,造林不辍。定边小摊子,靖边杨桥畔,神木窝兔采当,治沙绿化,堪称典型。他们以坚韧不拔之志,诠释治沙精神,为后世之楷模。
科技人员,功不可没。五十年代创立治沙研究试验机构,投身治沙科技攻关。筛选沙蒿、沙柳、花棒等优良固沙植物,确立生物与工程结合的治沙方法,探索抗旱节水造林技术,不断突破。五十年代,飞播试验成功,技术达世界先进,推广至多地,大幅提高治沙效率;六七十年代,攻克樟子松引种驯化等难题,使其成为主要造林树种,改善林分结构。
新时代,科技助力治沙再上新台阶。治沙所建立基因库,培育生态经济型植物;成立重点实验室,研究矿区生态修复技术;提出风蚀防控、农林复合经营等方案;优化防护林网,提升改造老化林带;开展新一轮飞播试验,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规划沿黄生态廊道,构建稳定防护林体系。解决诸多重大项目生态防护难题,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六十余载风雨兼程,榆林治沙成就斐然。沙化土地治理率超九成,绿色版图北扩四百公里,流沙固定,沙尘减少,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粮食林果丰收,畜牧旅游兴旺,天更蓝,水更清,沙区树影婆娑,山区碧树成荫,榆林从沙海变为生态名市。
治沙伟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精神激励后人,持之以恒守护绿色家园。愿榆林之绿,绵延不绝,愿天下山川,皆披锦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美好未来。
解莉芬,研究员职称,陕西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文教委专职副主任,
美术作品代表作有《美丽陕西》《长恨歌》《秦腔》《丝路天音》《孔雀舞》《朱鹮》等;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沙城情》;影视剧本《清凉山之梦》《美丽的吉祥鸟》《孙思邈》《拐来的天使》《赤子情怀》《沙城情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