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池州本土抗日英雄的赞歌
——大型现代黄梅戏《难民英雄》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特色浅析
作者/江志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安徽省池州市著名戏剧作家陈耀进先生推出了大型原创现代黄梅戏剧本《难民英雄》。
该剧以1938年侵华日军涂炭池州生灵,池州民众奋勇抗日为时代背景,以池州贵池茅坦私塾教师、中共预备党员杜含芳编演教唱黄梅小戏《难民自叹》,动员民众抗日救亡而惨遭日寇杀害的真人真事为主角原型,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杜含芳等难民英雄不畏强暴,抗日救亡,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这对当今激励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难民英雄》无疑是陈耀进为抗日救亡题材创作园地增添的一朵鲜花,为池州本土抗日英雄树碑立传的一曲贊歌。
通读《难民英雄》,笔者认为剧本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一是本土化鲜明突出。剧中主要人物是贵池本土的平民英雄,剧情故事发生地、展演地在贵池本土,剧情采用了池州傩戏、池州方言等多种本土文化元素,剧本舞台背景是贵池本土乡村风貌。二是剧情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剧场性张力强大,戏精彩、戏好看。三是唱词清新淡雅、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既荟萃了黄梅戏语言的韵味,又兼收了贵池民歌民谣的趣味。
塑造人物形象是戏剧的首要任务。戏剧必须以刻画人物来营造强烈的剧场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打动观众的核心内力。
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对《难民英雄》塑造主要英雄人物杜含芳的艺术特色浅析如下:
一、在精心推进中心事件中丰满杜含芳的艺术形象
观众是“剧场的生命”。戏剧家理论家焦菊隐说:“作家用合乎生活情理的偶然事件与必然事件,把故事编织起来,在这中间又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强调起来,就能吸引观众。
”诚如所言,人物生活在社会人与事的各种关系中。一个选择得当的中心事件,不仅在戏剧结构中是组织冲突的纽带,而且是加速人物行动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推进器。
《难民英雄》精心设置并深入推进了左右剧情主要人物形象的中心事件:在全剧的六场戏中,每场戏都紧紧围绕杜含芳编演教唱抗日救亡黄梅小戏《难民自叹》,来一环套一环,一步进一步地将杜含芳推到生死攸关的风口浪尖去展示形象魅力,并形成强大的戏剧情境张力。
第一场“苍生遭殃”,通过渲染日本鬼子进村入户烧杀抢掠,致使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老百姓离乡背井,四处逃难的悲惨场面,通过推出日本鬼子为赌胎儿性别而刀剖孕妇、刀挑胎儿取乐的血腥特写,揭示出杜含芳奋笔疾书并教唱《难民自叹》的立场动机是“唤起地方百姓配合共产党、新四军、游击队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这既体现了杜含芳爱党爱国爱民的壮烈情怀,又标明了《难民自叹》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
第二场“黑云压城”,推出“池州抗建剧团秋浦班社”演员们冒着生命危险排练公演《难民自収》的场面,并借“秋浦班社”班主洪连梓之口说:“茅坦杜二先生写的这出戏揭露了日寇惨无人道屠杀我中华同胞的罪行,哀叹沦陷区难民妻离子散,无家可归的苦难,深受新四军、游击队和广大百姓的欢迎”。——从侧面烘托出杜含芳创作的《难民自叹》已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反响,引起了日本鬼子的恐慌,同时为杜含芳即将遭受日寇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
第三场“刀枪相逼”,描写秋浦班社主要演员窦西子、小洪梅在登台演出《难民自叹》时被日本鬼子和汉奸抓捕后,面对日寇和汉奸的百般恐吓和刀枪威胁,俩人宁死不供《难民自叹》的作者是杜含芳的英雄品格。——这既说明了《难民自叹》所宣传的抗日救亡思想已动员武装了民众,又衬托出老百姓已把杜含芳当作生死与共的亲人。
第四场“智脱魔爪”,是杜含芳为避免老百姓惨遭日寇杀害而舍身饲虎的前奏曲。知悉窦西子、小洪梅命危旦夕,杜含芳亲写书信交给日寇,自供《难民自叹》是他编写的,与他人无关,他一人做事一人当。由此调虎离山,吸引来汉奸带领日本鬼子来抓捕他,从而为窦西子、小洪梅智逃监牢创造了良机。
第五场“挺身而出”,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杜含芳在茅坦习文演武教堂,向学生教唱《难民自叹》,谆谆告诫学生们要文武双全,尽快成长为保家卫国的革命战士,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场面,尤其是当汉奸琚德铭带领日本鬼子前来抓捕他时,他泰然自若,视死如归地对敌人说:“我在这里等着!你们不要伤害我的学生,不要伤害戏班演员和无辜百姓,我跟你们走!”——这种为护佑苍生而赴汤蹈火,气冲霄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令天地动容!让敌人胆颤!
第六场“留芳青史”,是塑造杜含芳英雄形象的高潮重头戏。杜含芳在狱中受尽了日本鬼子的各种酷刑拷打折磨,血肉模糊,奄奄一息,仍宁死不屈,拒不招供有关共产党、新四军和游击队的半点机密。临刑前夜,他高歌《难民自叹》,酣畅淋漓地控诉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次日被日寇杀害在贵池东门外三羊墩山坡上。
——剧终时,三羊墩山坡上盛开的大片杜鹃花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贵池抗日救亡的斗争已如火如荼,杜含芳必将在烈火中永生。
二,在展开多种矛盾冲突中凸显杜含芳的英雄本色
戏剧是视听艺术,由场面组成。在舞台上展示尖锐激烈的有生命依存与命运纠葛关系的矛盾冲突,就能激活剧场,并在关键性的场景中营造紧张气氛,不断推进戏剧情境,完美人物形象塑造。
《难民英雄》为塑造杜含芳英雄形象,突出展开了两种主要矛盾冲突。
——在展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冲突中,体现杜含芳抗日救亡的忠心义胆和决不向敌人屈服的钢铁意志。
杜含芳被捕后,遭受日本鬼子施行的各种酷刑,“皮开肉绽无完肤”、“烙铁烫得血满襟”。——在这种险境中,他能继续抗争下去吗?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六场“留芳青史”的几段文字。
先看日军驻池州步兵大队大队长武田正雄与日本汉奸琚德铭的这段对白——
“武田正雄:杜含芳都交待了吗?
琚德铭:报告太君,十二种酷刑都用过了,可他软硬不吃,宁死不招出通共和私通新四军、游击队的情况。
武田正雄:住口!杜含芳一个下贱的破知识分子难道还有如此钢铁般的脊梁吗?”
以上对白,既写出了日寇的兽心兽行,又反衬出杜含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宁死不做亡国奴,誓做抗日斗士的书生英雄气节。
接下来看剧本的这段文字:
“武田正雄:八格牙路的!(抽刀露出凶狠毒辣的面孔)
琚德铭:好了,好了,别再唱了。惹恼了皇军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武田正雄:你一定是个通共分子,还是一个新四军、游击队联络员卧底的干活。全部招供了,就把你那沉重的铁镣下掉。
杜含芳:你们这些鬼子对待中国人太残忍了!(唱):休看我裹铁链戴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也不会向你们招供,只有汉奸卖国贼才会求饶弓腰。中国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毒刑拷打也算不了什么!宁可一死也不用你们下镣铐,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哈哈哈),不管魔鬼怎么逼供信我也毫不动摇。这就是一个铁骨铮铮中国人的自白,总有一天日寇汉奸一个也逃不掉。”
无庸多叙,杜含芳舍生取义、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已跃然纸上,令人敬仰!
——在人物自身内心搏斗的冲突中,升华杜含芳党性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展示杜含芳是真的活的英雄。
《难民英雄》在第六场“留芳青史”中,同步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物自身的冲突,特别是通过充分展现杜含芳经过内心搏斗、心灵挣扎的生死抉择,实现了情操升华,性格真实,人性至美,可亲可敬。
剧本写道:日寇将杜含芳的妻子林红娥抓来,逼林红娥劝说杜含芳招供。
当林红娥见到杜含芳戴着镣铐,伤痕累累,体无完肤时,痛不欲生地唱道:“鬼子个个无人性,劝夫君呀快快把头回”。
杜含芳回答:“你要挺得住,你要坚强!你夫我永远会心红胆壮志如钢!”
当林红娥悄声通报游击队和武工队将劫狱营救杜含芳时,杜含芳坚决反对:不能为我劫狱,免得遭受日本鬼子的伏击,要千方百计地保住现有的抗日武装!
接着杜含芳向妻子交待:变卖家产一半留给没成年的儿子,另一半提前交党费。
听到这里,林红娥心如刀割:“你这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吗?你就写份悔过书逃过一劫再说吧。”
. 杜含芳坚定地回答:“我决不能对不起党组织,对不起列祖列宗和众多的父老乡亲们!”
林红娥怕失去丈夫,悲痛欲绝地呼号:“你就狠心地抛下妻儿老小吗?无论如何你也不能抛下我们一家,不要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哪!”
妻子的泣血泣泪之言,字字句句合乎情理,杜含芳也是血肉之躯,何尝不闻之肝肠寸断?何尝不心生心酸愧疚之情?但他为党为国为民献身的死意已决,犹如矗立于青松翠柏中的巨大磐石,敌人的酷刑摧不垮,妻子的亲情劝说也撼不动!
——剧本写到这里,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妙笔生花,更上层楼。
剧本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倾心倾情地描写了杜含芳在昏迷的幻觉状态中,与妻子林红娥、儿子毓华若即若离,思念与遐想交织的场景。眼看杜含芳因亲情难断,意念恍惚之际,剧情峰回路转:杜含芳蓦然从幻象中惊醒,发出了“不……不能……万万不能悔过招供”的吼声!
剧本趁热打铁推出了杜含芳的核心唱段。杜含芳高唱:“看未来,团结抗战是民心所向,光明的前景已隐约可见。到那时,赶走了日寇重建家园,祖国大地春光明媚气象万千。为了胜利的这一天,我毅然赴死又何必挂牵!血染山川意志不渝,宁死不屈我勇往直前”!
杜含芳内心情感一波三折的搏斗,让受众们看到英雄也是父母生,英雄也是血肉身,英雄也有人性美,英雄也过生死关。
杜含芳这样的英雄是性格真实、情感真实的真的活的英雄,是死得其所,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英雄,是永恒地闪亮在丹青史上的英雄!
由此可鉴:《难民英雄》在塑造主要人物英雄形象方面是可喜可贺的成功佳作。
作者简介:江志成,男,安徽省池州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