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
苏轼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在我看来,好书胜似佳人。
较之佳人,书的优点更多——生活中,佳人可能厌倦你、抛弃你;书永远不会,只要你需要,它就会时刻伴随你,为你分忧,替你解愁,助你开心。正如安伯托·艾柯说过的:“不读书的人只过一种生活,读书的人过着5000种生活。”
读书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有人说,读书的本质是读心,而心由境出,境由心造。或许我们的视野和经历太过狭窄,不能体会古往今来的兴衰更替,却可以从后人的文字中窥一斑知全豹,体会各色人等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或许我们的人生阅历注定无法绚丽多彩,但通过书籍中承载的前人智慧,我们可以从中体会智者的思考、老者的经验。 我们的心灵可以骤然间穿越古今中外,在书中找到“共情之处”“容我之景”“懂我之人”,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原本亦是书中之人,遇到另外的我,感受“我”的潇洒、“我”的喜乐、“我”的孤独、“我”的寂寥,原本早已在另一个空间另一段时间存在。 正如哲人所说:读书,可以让人在别人的风景里,看湿自己的眼;在别人的故事里,悟通自己的心;在古人的行踪里,找到自己的根;在先贤的世界里,安放自己的魂。
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我最欣赏的是这样一句话:“在你的气质里,藏着你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人的气质是人的形象中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不会自己改变。但是,经过后天的读书学习,虽不能直接改变骨髓和肉体的形态,却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 有位作家讲过一段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里所说的容颜,自然是指人的精神、内在的气质。 因为在读书过程中不仅拓展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品位。所有读过的书,看过的诗,念过的词,都会写进我们的气质里,藏进我们的灵魂里,变成眼底的清风明月,变成心中的星辰大海。
读书能延展生命的长度。博尔赫斯说:“望远镜是视力的延伸,电话是语言的延伸,犁耙和刀剑是手臂的延伸,而书则完全不同,它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苏东坡认为坐拥书城,不但能够愉悦情致,还能延长生命,延年益寿,他的“无事此静坐,一日抵二日。若活七十岁,便是百四十”被明代的谢肇淛进一步发挥,变成了“无事常读书,一日是四日,若活七十岁,便是二百八十”。 读书的充实,除了让读书人的生命意义胜于他人外,读书人的寿命也确实高于时人的平均寿命,直到今天,寿命最高的人群,依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读书能构建自己的思想。阅读开启思想之门,孕育思想之花。俄国人鲁巴金所言:“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当捧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书中那句“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给我们以温暖,仁爱、悲悯、慈善、关切这些人类的种种美德和精神品质,成为我们共克时艰、战胜病魔的力量。 当捧读阿尔贝·加缪的《鼠疫》,从书中所记述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中感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捧读《中国抗疫简史》,可以让我们洞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懂得疾病总是同我们相生相伴,而每一次战胜疾病的过程,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强健了我们的体魄和精神,使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深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阅读能获得成长的力量。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阅读会在你的心田种下生根发芽的种子,最终会让你成长为一个你想做的自己。要有“博学之”的情操情怀。
在阅读的岁月中,要重点读好人生的“三本书”:读好思想之书、读好专业之书、读好素养之书。要有“审问之”的细探细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书中的要义认真研究,书中的哲理专心参悟,书中的事情多方考究。要有“笃行之”的坚定坚毅,学用结合方为读书上策。要将书中哲理和个人思想相结合,将书中学问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将书中方法和日常工作相结合,以此促进个人发展进步。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那就让我们手捧书卷,将行云流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神驰远方,用一段段文字将紧锁的眉头慢慢熨帖,心情便会豁然开朗,让“酸甜滋味,百种千名”永驻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