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回响:在绝境处照见人性光芒——从徐桂容在微信群的一则信息说开去
文/池朝兴
2025年7月5日
今天早上8点,徐桂容在微信群中发出这样一则信息:
2006年9岁文文在儿童医院上了三个的呼吸机,当时医生叫拔管!
有个北京儿童医院的博士后,他知道文文这个孩子,从北京飞过来看文文,他很想知道文文为什么能活到9岁???
文文在重症病房住了5天,他每天都来看文文,陪伴我。
文文心肺复苏后进icu,icu.不准博士后进去,因为他不是本院的医生,然后他脱下白大褂,做一个送氧气的工作人员,每天两次送氧气进icu,为的是看文文,然后把文文的状况告诉我!送了三个月,直到文文出院,
文文能出院也感恩一个加国医生的帮助!我在icu门口没事做,然后帮一个妈妈照顾植物人的孩子,后来才知道孩子是加籍,感动了加国医生,她帮助我!
我后面有时间跟大家分享(我现在要去考试,手语考试[抱拳])
他跟我说:他姐姐的孩子,因为他是医生,(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帮助他姐姐照顾孩子)孩子才活到3岁多!
他想知道我是怎么样喂养文文的。
我看到了徐桂容这个信息,发了下面的感言:
@徐桂容 您时时处处以爱之名帮助他人,所以能赢得周围人的感恩回馈。您是大好人!您的好人含金量是许多人不能比拟的,因为您身上有人性的光辉,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您的母亲之爱和社会大爱,超越了平常许多人的认知,超越了许多人在名利面前的妒忌、自私、狭隘或者……
于是我写了如下评论文章《爱的回响:在绝境处照见人性光芒——从徐桂容在微信群的一则信息说开去》:
一则来自徐桂容女士的群聊记录,悄然击穿了世俗的坚硬外壳。九岁的文文在生命垂危之际,一位素昧平生的北京儿童医院博士后医生,脱下象征身份的白大褂,扮装成“送氧气的工作人员”,只为每天两次潜入ICU探望孩子,并将一线希望传递给门外焦灼的母亲——如此坚持了整整三个月。
在医学伦理的框架内,这无疑是一次“僭越”。然而当冰冷的制度成为生命守望的障碍,这位医生选择以最卑微的姿态俯身,让医者仁心在规则的缝隙中汩汩流淌。他送进ICU的岂止是氧气瓶?那是穿透绝望的星光,是人性在绝境中迸发的热量。
更令人动容的是守望的“回响”。当徐桂容女士在ICU门口同样伸出援手,照料一位陌生加籍植物人患儿时,她未曾料想,这份无差别的善意竟化为桥梁,引来了异国医生的援手,最终为文文叩开通往重生的大门。爱的传递在此刻完成了一场壮丽的闭环:她以善举播种,又在危难时收获甘霖。
徐桂容女士身上所闪耀的,恰是一种“超越性的光辉”。当多数人困于名缰利锁,她却能在自身苦难中依然向更弱者张开双臂;当世俗以血缘划定爱的边界,她却将对女儿文文的深情,升华为对他人生命的普遍珍视。这种“母亲之爱”早已超越了本能,升华为一种纯粹的人性关怀,一种在废墟之上依然选择建造的勇气。
那位医生执着的追问——“想知道我是怎样喂养文文”——恰是对这种人性光辉最深的致敬。他明白,文文生命奇迹的背后,绝非仅是医学的喂养公式,而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不离不弃的托举。这种坚韧的守护,让生命在医学预判的终点之外,依然找到了呼吸的缝隙。
徐桂容的故事,终是人性深处善的回响。它提醒我们:当规则与生命相悖时,总有人甘愿俯身,以爱的名义“僭越”;当个体深陷泥淖,守望相助的微光能汇聚成救赎的星河。那穿越ICU门禁的“送氧工”,那异国伸来的援手,那永不放弃的母亲的臂膀——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礼赞。
人性至善,常在绝境处迸发最璀璨的光华。徐桂容女士与那位无名博士后的故事,正是这光华的一次闪耀,它穿透了生死的阴霾,也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人性至高的信念。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