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高考捷报频传之际,教育领域“内卷”之风盛行,其根本原因在这般现象中尽显。一流生源学校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尺,大肆宣扬考取了多少北大清华、多少重点大学,却对未达重点线的学生避而不谈,更不关心他们后续的发展。许多高考大户热衷于分享 90%以上一本升学率的经验,却对 10%以下非一本升学率的失败教训讳莫如深。“择优”学校对考取清北的学生津津乐道许久,对被“甩差”的“差生”却只字不提。这种只重成绩、忽视全面发展的“一刀切”的片面评价与功利导向,迫使学校、师生不断陷入恶性竞争,正是教育“内卷”的根源所在。
但令人高兴的是,在这个教育“内卷”仍不消停的年代里,一场静默却意义深远的教育革命正悄然发生。孟国泰,这位从滇东北大山深处走出的教育思想家与实践家,以其独创的“自下而上”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解构着延续数千年“至上而下”的传统教育模式,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开辟出绽放光彩的广阔空间。
传统教育的桎梏:同质化的“教育工厂”
中国教育体系宛如一部精密运转却略显僵化的巨型机器,自秦汉以来便遵循着“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这种模式在科举制度中达到鼎盛,在当代应试教育里更是变本加厉。教室俨然成为“标准件生产车间”,课程表如同“流水线传送带”,将形形色色、个性各异的孩子,强行加工成整齐划一的“产品”,形成了“罐头来自工厂,长得一模一样”的“内卷景观”!
“教育内卷”的恶性循环已发展到令人窒息的程度。清晨6点,校园里便回荡着读书声,孩子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启一天的早读;午夜12点,仍有无数孩子挑灯夜战,与书本为伴。周末,他们辗转于各个补习班之间,疲惫不堪;假期,也被淹没在无尽的题海战术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鲜活的莘莘学子失去了应有的欢乐与放松。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近视率高达67%,抑郁症检出率达到24.6%。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被压抑的个性和被忽视的天赋。孟国泰犀利地指出:“应试教育制造了两大奇观:一是把不同的人培养成了相同的人;二是培养了一个厌学的民族。”在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教育环境下,那些在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着特殊才能的孩子,往往被统一的分数标尺无情地判定为“不合格产品”,他们的梦想与热情在冰冷的分数面前被无情扼杀。
从个体出发:教育哲学的范式革命
面对传统教育的重重困境,孟国泰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教育主张:“不讲条件,不讲师资,不讲生源,实施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让每个人都精彩。”这一理念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的底层逻辑,将教育的主体从教师和教材回归到学生个体本身,让教育重新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孟国泰及夫人的教育诗《独一无二的我》道出了这一理念的核心理念:
我是独一无二的的个体
我是人世间的唯一
我有别人不具备的特质
我有挖掘不尽的潜力
因为与众不同
我才显得如此贵气
因为与众不同
我才创造别人创造不了的奇迹
也许,我不够聪明
也许,我不够美丽
可这有什么关系
我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从现在起
我要对自己倍加珍惜
因为我深信
我的生命一定可以温暖他人温暖大地
在孟国泰和夫人看来,每个生命都是宇宙中的独特存在,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各有其光芒与轨迹。教育不应是削足适履的改造过程,而应是因势利导的发现之旅,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早在10年前,潍坊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验学校,这一理念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孙畅俊凭借对阅读的热爱,成为年阅读140本的“阅读之星”;潘锦麒因在数学领域的天赋异禀,被称为“数学小王子”;左一冉在文学鉴赏课上展现出深刻的思想,主持课程游刃有余;刘晓婷开设的硬笔书法课有板有眼,赢得师生一致好评;李世超则在山东省少年儿童才艺大赛武术类中斩获金奖。这些孩子不再是分数排行榜上冰冷的数字,而是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星辰,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三标课堂:教育实践的创新引擎
孟国泰不仅是当代教育思想家,更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创立的“三标课堂”已成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一,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三标课堂”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桎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孟国泰最近半年指导10余个“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先行班”(如山西洪洞三中先行班、河南焦作北清中学高二5班、陕西西安藤信高中高一5班……)中,三标课堂均展现出惊人的效果。学生们“自己因自己,自己育自己,自己管自己,自己评自己”,真正实现了学习的自主与自觉。教师的角色也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教室从传统的讲授场所变为充满活力的探究空间。孟国泰提出:“教以生为本,生以乐为本。快乐是新教育的第一要旨,其使命是让快乐成为人生的底色。”在这种教学范式下,学生们不再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是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成长。
这种教学范式在生源基础薄弱的学校尤为见效。
2019年9月,富民县散旦中学引入孟国泰的“三标课堂”后,连续七年中考成绩全县第一, 实现了“末流生源”的华丽逆袭。
2022年6月,山西省原平市育英学校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的引领下,小学部在全市质量检测中有6人进入全市前十名,初中部有2人进入全市前十名,实现历史性飞跃。
2022年8月,宣威六中引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入学成绩高分倒数第一(八个平行班)的372班,用一学期逆袭成为高分人数正数第一名。
2023年11月,勐腊县一中高334班引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三个月后参加金太阳全省联考,总分平均分比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时提高17分,学生联考名次在前100名的有10位,其中在前10的有2位。这是334班在目前参与过的联考考试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
实践证明,当教育真正尊重个体差异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路径,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教育生态重构:从“教狱”到“乐园”的蜕变
孟国泰的教育改革触及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犹如一场春风,吹散了传统教育笼罩的阴霾。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某些教育人正在误人子弟、误入歧途,把教育变成了‘教狱’,把育人变成了‘愚人’。”要打破这一局面,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变革,让教育回归其本质。
在课程层面,孟国泰主张建立“超市型课程体系”,让学生像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验学校,学生们可以选修文学鉴赏、硬笔书法、武术等特色课程,这些课程甚至由学生自己主持开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在评价层面,他推动破除“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体、情、智、创、和”协调发展。正如其教育理念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大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奇迹。”这种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看重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品德、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得到认可和鼓励。
在管理层面,孟国泰倡导“自主教育”,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原平市实达中学的实践表明,当学生被赋予管理权时,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领导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们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个体精彩与国家发展的和谐共鸣
孟国泰的教育哲学既有微观的人本关怀,又有宏观的家国视野。他深情地写道: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关注每一个孩子,我早生华发。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快乐每一个孩子,我怒放心花。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成就每一个孩子,我一生荣华。
这种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理念,回应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殷切期望:“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教育能够释放14亿中国人的创造潜能时,中国梦的实现将获得不竭动力。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在长沙等地中考分流引发广泛焦虑的今天,孟国泰的教育思想提供了破局思路。与其让一半青少年被挡在高中门外,陷入迷茫与无助,不如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发展路径——无论是学术研究、职业技能还是艺术创作,都应该得到平等尊重和发展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教育春天的到来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到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再到孟国泰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中国教育改革的火炬代代相传,照亮了教育前行的道路。这位放牛娃出身的教育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证明:
真正的教育革命不需要豪华校舍、尖端设备和“一流师资”,而需要教育者观念的彻底转变:变“教育”为“自育”,实现“最好的教育是自教自育”的蜕变。
当教育不再“齐步走”、“一刀切”,当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说“我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时,教育内卷的坚冰将自然消融。孟国泰的教育实践向我们展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生产整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让每颗独特的种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生长绽放,结出属于自己的丰硕果实。
在这位“教育创新英雄”的眼中,中国教育的未来图景已然清晰:“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让每一个人都精彩。”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深刻觉醒。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中国教育将迎来它最美的春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作者: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