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序章的少年书写
——评凌晨长篇科幻新作《超算危机》
文 /刘健

在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图景中,少儿科幻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它既是引介未来想象的桥梁,亦是映照少年心智成长的棱镜。凌晨的少儿科幻长篇新作《超算危机》,正是这一领域内在近期涌现出的一部佳作。该作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将宏大的科技危机议题巧妙地熔铸于一群少年的探险历程之中,不仅呈现了硬核的科学构想,更细腻地描摹了少年在挑战面前的心理轨迹与精神成长,为我们探讨少儿科幻的文学特质与时代价值提供了富有意味的样本。
一、儿童主体的叙事赋权与认知启蒙
少儿科幻的内在魅力,往往源于对儿童主体性及其认知潜能的深刻信赖。《超算危机》在叙事起点上便作出了颇具勇气的选择:将消解全球性超算危机的重任,赋予一群正值认知世界关键成长期的少年。赵晨光凭借梦境的直觉预警,秦远在虚拟游戏中捕捉现实线索,林奕于天文台冷静调度——这些人物并非天赋异禀的超能者,而是凭借少年特有的敏锐观察、逻辑推理与未经世故磨损的勇气,直面人工智能失控这一复杂的技术困境。当赵晨光在日内瓦湖畔发出“超算怎么会犯错呢”的诘问时,这句看似稚拙的疑问,实则触及了科学探索的本源:对既定权威的审慎叩问,构成了独立思考与求知欲的原初动力,这无疑是文本赋予少年读者最宝贵的认知启蒙。
小说对少年心理世界的描摹尤显功力。作者并未直接铺陈抽象的技术威胁,而是通过赵晨光的梦境复盘,将超算危机转化为“机柜崩塌、电缆成怪”等具象化的噩梦符码,巧妙地对接了儿童易于感知的恐惧意象,使得远方的危机具有了可触可感的心理贴近性。同样,秦远在游戏中搭建的“人智第一”游乐场,则将“人与科技关系”这一宏大命题,置换为少年熟悉的虚拟互动场域,使得关于科技伦理的深层思辨,得以在潜移默化中萌发。值得注意的是,当成人世界普遍依赖超算系统维持日常运转时,少年们却借助自行车、木狗等相对“低技术”的媒介展开行动,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构成了情节张力,更凸显了少儿科幻的核心意旨:在技术的洪流中,人类自身的主动性、创造力与行动力,永远是值得珍视的力量,而少年视角下的未来,始终蕴藏着敢于破局、亲身实践的能动性。

团队协作的叙事线索,则为这部科幻作品注入了温暖的成长诗学。“猎豹突击队”的构成,本身即是一幅生动的少年协作图谱:赵晨光的感性直觉、林奕的理性规划、秦远的技术专长,加之霍长安作为大哥哥提供的经验支持与精神鼓舞,共同编织出一段相互砥砺、彼此成就的集体成长叙事。无论是大别山雨夜的骑行考验,还是溶洞数据中心内解码木狗数字的智力博弈,这些情节不仅是惊险的科幻冒险,更是少年们学习信任、分工与责任担当的实践课堂。这种将个体成长融入集体奋斗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并非孤胆神话,而是散发出协作共进的人性光辉,让小读者在认同角色之余,获得一种“我亦可为”的内在力量。
二、科学逻辑与幻想诗学的交织
优秀的少儿科幻,总能在严谨的科学构想与不羁的艺术想象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超算危机》在这方面的处理可圈可点。小说对“超算失控”、“人工智能觉醒”、“气候工程”等前沿科技概念,并没有采用生硬植入式的图解化处理,而是有机地编织进充满悬念和探索乐趣的故事脉络中。木叔(真实身份是“拉格朗日灵境星创造者元琅”)及其创作的榫卯结构木狗“谛听”,堪称文本中的一个亮点。这只融合了中国传统木工智慧的机械造物,既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符号,又是破解超算困局的关键密钥。当秦远从木狗肢体上发现隐藏的数字密码时,古老的榫卯工艺与尖端的编程逻辑、数据解码形成了饶有趣味的对话,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解谜游戏。这种“科学童话化”的叙事策略,使得超算散热机制、电磁屏蔽等专业知识,能够借助“野猪突袭时的闪光弹运用”、“FAST(天眼)的宏伟景观”等生动情节自然渗透,实现了科学知识的诗意传达,让科学真正成为驱动故事飞翔的翅膀。
在未来世界的构筑上,小说亦展现出一种贴合少年审美的诗意与童趣。无论是灵境月球基地中依赖交互生存的虚人Sunny,还是那只会搭乘扫地机器人的狸花猫“大狸”,抑或是能够变形的球状安保机器人,这些细节为略显冰冷的科技背景注入了日常生活的温度与想象的活力。当赵晨光乘坐飞艇目睹“霞光聚成舞台灯光”,当林奕在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凝视“太阳如炽热的火焰球”,这些富于感官冲击力的描绘,有效缩短了未来与现实的距离,将抽象的科技远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奇妙体验。对于少年读者而言,这不仅是视觉想象的激发,更是对科学本身所蕴含之美的启迪,让他们感知到,严谨的科学探索与自由的幻想驰骋,本就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

值得肯定的是,小说在科学逻辑的建构上保持了相当程度的严谨性。例如,ATS(激活太阳计划)计划的实施细节,包括427艘“燃火者”飞船的协同运作、“女娲”作为全球超级计算机监测中心监管的运筹帷幄等,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对太阳活动规律、超算系统原理等相关知识的合理推演之上。这种对科学内核的尊重,使得故事在保持奇绝想象的同时,也具备了可信的逻辑基石,确保了科幻构想的“硬度”。这使得小读者在沉浸于冒险故事的同时,能够接触到相对可靠的科学知识图景,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尊重事实、逻辑思辨的科学精神。
三、危机叙事下的心智淬炼与价值求索
《超算危机》尤为动人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场惊心动魄的科技危机,转化为少年们完成心智蜕变的“成长仪式”。主角赵晨光对超算的认知演变——从最初的拥抱与依赖,到中途的审慎质疑,再到最终的主动介入与修正——构成了一条清晰可见的人物弧光,也映射出个体认知世界从盲从到独立的普遍规律。当他在女娲超算中心目睹那“整齐排列的机柜如沉默的军队”时,对技术的无条件崇拜开始剥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审视。这并非对科技的否定,而是学习如何与之建立平等、理性对话关系的开始。此类情节设计,含蓄地引导着小读者理解: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对所谓“完美”权威的合理质疑,并最终落脚于对自身责任的勇敢承担。

信任与勇气,作为贯穿文本的核心母题,其呈现方式并非空洞的口号宣讲,而是深嵌于人物的行动抉择之中。林奕面对危局的沉稳调度,秦远在技术难关前的执着突破,霍长安不计代价的热血驰援——每一个角色都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勇气”的丰富内涵。当少年们在数据中心腹地面临机械守卫的追击时,他们并未溃散,而是凭借智慧、协作与临场应变,成功化解危机。这种“行动哲学”式的成长书写,其感染力远胜于任何直白的教诲。它向小读者传递了一个朴素而坚实的信念:勇气并非意味着毫无畏惧,而是在恐惧面前,依然选择挺身而出,向前一步。
小说最终落脚于对“人类力量”的肯定与颂扬,这构成了赠予少年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精神“礼物”。面对ATS工程可能引发的灾难,成年科学家与少年探险队形成了跨代际的合力:杨致远利用FAST(天眼)的电磁管制能力提供庇护,方自健在月球基地紧急建立隔离区,而少年们则依靠敏锐的洞察力与不懈的努力,破解了决定性的数据密码。这种不同代际间的智慧交融与责任共担,传递出一个温暖而坚定的信念:无论科技如何演进,人类的理性光辉、情感纽带与伦理坚守,始终是应对未知挑战、守护文明未来的最根本力量。这样的价值取向,使得《超算危机》超越了一般性的冒险叙事,升华为一曲对“人智第一”理念的深情礼赞。

结语:叩问未来,烛照心灵
《超算危机》不仅为少年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奇景的窗口,引领他们在飞艇的流光溢彩中、在幽深的数据溶洞里、在FAST(天眼)的壮丽穹顶下,经历一场智识与勇气的冒险;更重要的是,它以文学的方式,探讨了人在科技浪潮中的位置与价值,激发少年人对科学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欲,以及对自身潜能的信心。
凌晨的这部作品,可视为当代中国少儿科幻创作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它提示我们,优秀的少儿科幻,应当在激发科学兴趣的同时,着力于少年主体精神的建构,在描绘未来图景之时,不忘烛照当下成长的真实需求。当赵晨光在平塘大桥上仰望FAST的钢结构,当秦远在数据终端前破解木狗的数字谜题,我们仿佛看到,那颗敢于梦想、勇于行动的少年之心,正是孕育未来希望,乃至“拯救世界”的最本真的力量。这部小说,既是对未来的大胆畅想,也是献给成长本身的一首思辨之诗,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本文作者刘健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本文于2025年5月28日发表于《文艺报》第4版,发表时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