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丹心铭青史
方寸乾坤铸丰碑
——江西籍书法名家蓝应钶作品入选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文献珍藏邮册
一、国家记忆的艺术铭刻:文献邮册的世纪回响
2025年7月,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国家邮政总局联合中国文联重磅推出《伟大胜利——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大型文献类珍藏邮册》。这部被誉为“纸上史诗”的珍藏集,首次以邮品为载体,系统梳理了当代中国艺术家对抗战精神的时代诠释。在书法艺术单元中,旅居北京的江西籍书法家蓝应钶创作的《碧血千秋》系列作品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仅12位入选该项目的书法家之一。
这部跨越艺术与历史的鸿篇巨制,共收录邮票、首日封、极限片等文献邮品230枚,汇集了油画、雕塑、书法等八大艺术门类顶尖创作者的心血之作。据组委会负责人介绍:“邮册的编纂历时三年,专家组从五千余件候选作品中层层遴选,既要求艺术造诣达到国家水准,更强调作品必须承载真实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血脉。”而蓝应钶以兼具金石力度与人文温度的笔墨,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一标准。
------
二、笔挟风雷:一位赣鄱赤子的艺术苦旅
蓝应钶,1959年生于江西赣南,现为江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根植于颜柳风骨,又博采汉简、魏碑之神韵,独创“裂帛体”,其作品常以苍劲飞白隐喻历史伤痕,又以浑厚结体昭示文明韧性。此次入选的《碧血千秋》四字,取自江西上高会战纪念碑铭文,画面中:
• 笔法解构:以枯笔皴擦模拟弹痕累累的抗战遗址岩壁,横画如刺刀破空,竖钩似断壁残垣;
• 章法布局:“碧”字三点水化为三枚弹壳,“血”字末笔拖曳出长达30厘米的飞白,暗喻“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
• 材质创新:特制红星徽章碎屑融入墨汁,钤盖时选用抗战老兵私藏印泥,使作品具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历史承载。
“我的祖父曾是赣粤边游击队员。”蓝应钶在创作手记中写道:“这份作品不是书法,而是一个江西儿孙对十万殉国将士的叩问与应答。”
------
三、方寸之间的史诗交响:邮册创作背后的学术密码
《碧血千秋》系列共包含四大艺术模块,分别对应抗战精神的不同维度:
1. 时间叙事轴:从卢沟残月到东京审判
• 主票《碧血千秋》以1945年芷江受降史实为背景,采用“时空折叠”构图:
• 左侧《何应钦受降书》摹本以蝇头小楷缩微呈现,单字面积仅0.2平方毫米;
• 右侧巨幅狂草“胜”字高达27厘米,形成微观文献与宏观抒情的强烈对话。
2. 地理坐标系:江西战场的艺术重现
• 附票《赣水苍茫》聚焦江西境内三大战役(上高会战、万家岭大捷、南昌保卫战),以书法语言重构战争地理:
• 利用水文地图肌理打底,墨色随赣江流域水文梯度由浓转淡;
• 地名篆刻与行军路线以朱砂点缀,形成“血染山河”的视觉隐喻。
3. 精神能量场:书法力学与民族气节的共振
国家画院书法研究所所长李元贞评价:“蓝先生的‘裂帛体’,本质上是一种力学革命。他将传统中锋用笔的6牛张力提升至12牛,使每个笔画都达到青铜器铭文的抗压强度,这种物理层面的强悍感,恰好对应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
四、文献价值的全球对话:从赣南老区到联合国讲坛
这套邮册不仅是艺术精品,更被赋予重大外交使命:
• 版本设置:除中文版外,特制英、法、俄、西四语种版本,重点解读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 全球发行:通过128国邮政系统同步发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将举办专题展览;
• 数字延伸:每枚邮票内置NFC芯片,扫描可观看对应战役的4K修复影像及艺术家创作纪录片。
在7月7日的北京首发式上,蓝应钶动情表示:“八十年前,我的乡亲用土枪土炮守卫这片红土地;八十年后,我的笔墨能化作‘文化武器’向世界讲述中国抗战真相,这是历史给予江西老表最珍贵的回声。”
------
五、抗战记忆的当代表达: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抗战主题艺术影响力报告》显示,蓝应钶作品的入选标志着:
• 技术革新:首次实现书法作品的“四维呈现”(平面书写+立体装帧+动态影像+数据交互);
• 代际传承:邮册特别设置“老战士寄语”数字水印模块,103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张家福为《碧血千秋》题写批注:“这才是我们拼死守护的中华文脉”;
• 国际认知:大英博物馆已接洽收藏此系列邮册,其东方部主任裴士廉认为:“蓝的书法用抽象线条完成历史叙事,比西方战争油画更具哲学深度。”
------
结语
当《碧血千秋》的邮戳盖下瞬间,蓝应钶的笔墨不再只是宣纸上的舞蹈,而成为镌刻在人类共同记忆中的文明坐标。从赣南红土地到世界反法西斯纪念堂,这位江西籍艺术家的每一笔顿挫,都在续写着八十年前那部气壮山河的史诗——因为真正的胜利,永远不会被时光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