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乡欢腾
文/施福眀

在淮河中游的安徽省蚌埠市这块热土上,明清时属于江南省凤阳府,漫长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花鼓灯,一枝独秀,幽兰飘香。花鼓灯刚柔之美的兰花,阳刚之帅的花架子,还有花鼓灯文伞及后场小戏。
千里淮河岸边有个魏庄镇,小镇上有个老艺人汲兴河,关于他的像阿炳一样的故事,到处流传。
“走千走万都不如淮河两岸!” 在我们安徽省怀远县魏庄镇马场村里,有个淮河著名的花鼓灯艺人汲兴河,他是一个花鼓灯文伞,艺名 “汲瞎子”,他就出生在我们马场小村,如今他徒儿就有 300 多人,个个擅长敲花鼓、吹唢呐。汲兴河是 1910 年生至 1984 年终。但他却是个闻名淮河两岸的著名花鼓说唱老艺人,听老辈人说,他 1910 年生,当年我们马场村还属江南省凤阳府怀远县魏家庄马场乡,那是个高级社时代,如今是蚌埠市怀远县魏庄镇马厂村东汲家小组,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汲长本是个盲人,母亲蒲氏生三子,汲兴河排行老三,汲兴河少年时就聪慧过人,反应灵敏,虽是个文盲,因长期接触流传民间的花鼓灯灯歌及说唱艺术,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精神,久之便能望风采柳,自编自唱,实属无师自通。早在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买什么都需要票,他半年没吃过猪肉,来食品站买肉却排不上队,他机灵一动,于是敲起花鼓唱道:“食品站,猪肉香,排队多时抢不上,哪位朋友让个道?也让我买点肉来尝尝?”,人群中果然有热心人领他顺利地割了块肥肉。还有一次剃头师傅告假,徒弟给他剃个娃娃头,村里人见到便笑问他为啥剪成个娃娃头样子?他出口唱道:“金刚钻皮条拉,师傅不在没辙了。”。由此可见,他小小年纪就已展现出编唱才能。那个年代我还是个孩子,常常和一群男女小朋友都跟在他的身后看热闹,我父亲是生产队长,经常安排他在我家吃饭。我就问他:“花鼓灯的来源?” 他说:“1949 年,我们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感激共产党就敲锣打鼓形成了花鼓灯,再往远点说,就是大禹治水时期,他带领千军万马,三过家门而不进治服了洪水,形成花鼓灯,汉刘邦建起禹王庙永世来纪念!” 我们当地的《怀远县志》记录他是个盲人,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小时候曾跟在他后面玩,他其实只是个近视眼人,他先天弱视,但也能通些路,如果在现在这良好的医学技术完全可以治愈好他的眼病。大家都喊他 “汲瞎子”,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他在怀远县方圆百里的地界里,他是数一数二的花鼓灯文伞艺人,他是专门唱花鼓灯灯歌的歌手,他的段子知名度几乎家喻户晓,他演唱灯歌自己敲花鼓为自己伴奏,唱一段词,敲一段鼓,一边可以歇歇嗓子,一边又可以想想唱词,每唱一个段落为一个关子,热心听众帮凑点小钱,一面休息,汲兴河的嗓音高亢嘹亮,表情滑稽,演唱时手舞足蹈,他编的词也全用一条边的韵脚,押韵严格,口语化强,十分上口,既俏皮又干脆,俚趣通俗,老少皆宜。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说唱内容都是身边发生的事,善编时事新闻和本地的一些名人事件,如《打疯狗》《打梅友和》和《掏黄鳝》段子等,他把怀远县和蚌埠市邻县境内的所有名桥统统地编入唱了一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及解放以后土改、治淮、大跃进等每个时期,都有他编唱花鼓灯说唱段子,至今仍在群众口头中流传,他独特的演唱形式花鼓说唱,已被编入《安徽曲艺志》。比如:抗战胜利后,他编了一段:“锣不用打,鼓不用敲,日本鬼子投降你真孬,一人扛着一把锹,都把蚌埠街的阴沟来掏”“不对催,不对催,对面来了日本鬼子大车队,拉人驴,抱人被,小锅子摔得稀巴碎,还嫌小鸡子炒的没有味” 等灯歌唱出大家也都喜欢!1965 年,汲兴河被吸收为怀远县曲艺协会会员,他一生中靠卖唱为生,几乎唱遍怀远县城乡,以及淮河流域地区,所到之处,特受欢迎。1968 年,他落户县城西边一个喜欢花鼓灯的金寡妇家生活,又生了两个孩子,长子因为小时候生病无钱治疗成了个哑巴,在那个淮河发大水饥荒年代,他的哑巴儿子,牵着一根竹竿,父子俩走街串户,跑遍苏鲁豫皖,仅仅就靠才艺为生,每次从外地回乡还节余几千元补贴家用。他 1982 年老了恋土难移,遂回原籍马厂村东汲小组,1982 年春天,我刚到文化馆帮忙,我们排了两个节目,一个是表演唱《六老太夸时代》和《村姑锣鼓》,请他做指导,没想到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创作和表演大奖。1984 年冬腊月初八这位老百姓都喜爱的明星病逝,他两个孩子从县城西东庙乡奔来和几百群众一起为其敲锣打鼓吹唢呐送行,老村长施多珍还在他墓中陪葬他那伴他一生的花鼓入土为安,大家永远记住了他一代乡土歌王的赵本山一般的才艺表演,金秋时节,我们家乡今年石榴又大丰收,千班锣鼓万班灯响动云霄,欢腾的榴乡,欢腾的鼓乡在乡村振兴中更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