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前人将不去 留与后人耕——品读杨慎的另一首《临江仙·说隋唐二代》宋今声
前人将不去 留与后人耕——品读杨慎的另一首《临江仙·说隋唐二代》宋今声
精华
热点
2025-07-06 06:57:46
6769
阅读
关注
前人将不去 留与后人耕
——品读杨慎的另一首《临江仙·说隋唐二代》
宋今声
1994年11月15日,我在《视听导报》上发表了一篇《〈三国演义〉绝唱出自谁家手》的订正文章,以正1994年央视连续播出的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开始曲《临江仙》没有署作者杨慎大名之误。之后,笔者更加关注杨慎及其文学作品。近读杨慎《廿一史弹词》卷之七,载有一首《临江仙·说隋唐二代 》,全文如下:
“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虎斗龙争。秦宫汉苑晋家营,川源流恨血,毛发凛威灵。白发诗人闲驻马,感时怀古伤情。战场田地好宽平,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
读了这首词,不仅让我联想到了清代诗人张英的《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句诗,说都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的至理名言。
从古到今,无数聪明绝顶的高官与富豪,他们在尽享人间荣华富贵的同时,极尽奢侈、欲壑难填,忘掉了在学堂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和后来的反复吟诵:“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杨慎在这首《临江仙·说隋唐二代》里告诫人们,“残山剩水”也好,“宽平田地”也罢,包括“秦宫汉苑晋家营”,失败者销声匿迹无所闻,胜利者敲锣打鼓应清醒,无论主宰一府、掌管一县,哪一位大人百年之后带走了一山一水和一块耕地、一片草原?所以,他抚今追昔,喟然长叹:“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这里的“将”,指的是携带。
我们今天品读杨慎这首《临江仙·说隋唐二代》,在受益的同时,应当有深思联想。贪官们在没有“东窗事发”原形毕露之前,可能对“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一类劝世良言,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了然于胸;在反腐倡廉过程中也无数次提醒、教育下属要“知足常乐”、“知足免戾”、“知足不辱”吧,但是,他们大多“心里明白腿打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贪污十万奔百万、贪污百万奔千万、乃至几亿十几亿、上百亿。我们不禁要问,即便你把一村之地、一乡之土化为己有,死了以后,你能揣走一个沙坨?还是能装走一片山岭?不但巧立名目所贪污侵吞的田地要“留给后人耕”,占有山林、草原和湖泊,哪一片没改变了“姓”、更换了“名”?不都得留给异姓后人管理、他家晚辈经营吗?
在这里,我不想细说贪污腐败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的危害有多大了,那些大道理,早已在各级党委政府下发的各类文件和反腐倡廉的“教科书”之中讲述的明明白白。
我想要说的是,早已不愁一日三餐、冬棉夏单的华夏儿女们啊,我们啥都可以藐视,包括一切财产,唯有“礼义廉耻”这四个字,须臾不可丢弃!而且要时刻珍视。因为,“礼义廉耻”,不但是做人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这个深刻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已有精辟论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消亡。”
我的理解是,“礼义廉耻”犹如四根绳索,要时刻“拉直绷紧”,缺一不可,而且不能断了。这四根绳索是维系我们国家当下所有和未来一切的“保命索”、“安全绳”,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雨打雷击”,时刻都要保护好“礼义廉耻”这四根绳子的安全性、可靠性,而且我们人人都有责任监管维护,绝不可以让“礼义廉耻”这四根绳子因腐蚀而断、缘老化而折。
修改于2025年7月5日敬足斎
宋今声
笔名沙岭樵,现为双辽市书友协会秘书长,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417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