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门 塬 之 魂
作者:冀高明
龙门有灵秀,千秋太史公。司马迁家族因《史记》而誉满千秋,响誉世界。高门塬也因此而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高门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处遗迹,每一个传说,每一座殿堂都承载着司马迁家族的历史和记忆,体现了高门塬人对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尊重。从"历史、文化、精神"层面构成了高门塬之魂。
穿越岁月的时空,沿着历史的痕迹,追寻司马迁家族的"前世今生",以及对高门塬人的启发、教育和深远影响。
说起高门塬之魂,必然要说"太史故里",说起"太史故里",还得从司马迁家族的起源说起,这要追溯到西周时期。
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记载,其祖先最早为颛顼帝时期的重黎氏(掌管天文地理的官职)后裔延续至周宣王时期,有个叫程伯休父(休甫)因功被赐姓"司马",成为司马家族的正式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司马氏分迁至晋、卫、赵、秦等国。
公元前621年,迁入秦国的一支定居少梁(今陕西韩城)涌现出司马错(八世祖)司马靳(六世祖)等名将,成为司马迁的直糸祖先。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据《史记·秦本纪》与《韩城县志》考证,韩城古夏阳遗址在韩城南10公里处的古少梁遗址,地处黄河西岸,北接龙门,南临合阳,西倚梁山。高门塬恰好座落其中。从高门塬现存的"龙门寨、龙门书院、司马大殿、司马祖茔"均可为证。
先说八世祖司马错,他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历仕三朝(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著称。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互相攻打,都向秦国求援。司马错力排众议,主张攻打蜀国,并与张仪"舌战",说服了秦惠文王,先后主导了"灭蜀、伐魏、破楚"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错死后葬在了高门塬上的华池村,人们称其为大将军。其孙司马靳死后也葬在了华池村,人们称其为小将军。至今还有两块地名叫作"大将军''和"小将军"。或许这是后人对他们的怀念和纪念,同时也充分地证明了从司马错时代已经扎根在韩城的高门塬上。
根据记载,《史记》和《战国策》中从未提起司马错的儿子,因此也无从知晓。只是提及他的孙子司马靳活跃于昭襄王时期,从《史记·白起王剪列传》记载中知道,在参加长平之战,因秦王猜忌,与主将白起一同被赐死。也未提到司马靳的儿子,故也不得而知。
要知道司马迁家族的发展,还得从司马靳的孙子司马昌说起。
司马昌是司马迁的高祖父。据《秦汉流光一一司马世家》记载,司马昌为秦朝铁官,主管冶铁事务,具有深厚的政治与军事背景。这在秦代的经济体糸中较为重要,涉及兵器铸造和农具生产。其职属于秦国军工体糸的核心职务。他是司马无泽的父亲。
由司马靳到司马昌从武将逐渐转向行政职务,反映了秦统一过程中军事贵族向官僚体制的过渡。
司马无泽是司马迁的曾祖父。曾任汉朝管理官员,也称"汉市长"(主要职责是城市管理和商业交通管理)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司马迁家族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他是司马喜的父亲。
司马喜是司马迁的祖父。在汉文帝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通过缴纳四千石粟米换取了五大夫之爵位(五大夫是秦汉时期二十等爵制中的第九级爵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干部,即县长或县委书记)从而免除了家族的徭役。为儿子司马谈的学术生涯提供了物质保障。其爵位标志着家族从行政官僚向文化阶层的过渡,使其得以师从名家,最终培养出司马迁这一史学大家。
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朝时期的太史令,负责天文、历法和历史记录工作。曾拜师学天文学、《易经》、道家理论。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熟知天下史事。汉武帝即位后,于元封年(约公元前106年)决意去泰山封禅,歌功送德。司马谈提出异议,途中劝说,被汉武帝勒令留在半途,悲愤抑郁,身患重疾,痛死他乡。临终将遗愿托付于儿子司马迁,嘱托继续完成《太史公书》的撰写工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祖父司马喜、曾祖父司马无泽及高祖父司马昌去世后均葬于高门塬上的司马祖茔。墓地现存墓冢和墓碑,人们习惯称之为"双碑楼"(清嘉庆年间所立)碑文明确记载他们"皆葬高门"。
现在重点叙说一下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身世代史官家庭。自幼在高门塬上的"龙门书院"(司马书院)受家学熏陶,十岁便能诵读《左传》《尚书》,青年时期游历四方,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为父守丧三年期满接任太史令,负责修史及天文历法工作,正式开启了史学事业,为其后续写完《太史公书》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铭记父亲的遗愿,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太史公书》即《史记》。
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替李陵兵败降匈奴事件辩护,认为李陵并非真投降,而是等待时机报效汉朝,这一言论激怒了汉武帝而被处宫刑。司马迁曾一度陷入极度的痛苦和屈辱之中,但他坚定地牢记父亲的嘱托,最终选择了忍辱负重,完成了《太史公书》即《史记》的撰写。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3000余年历史。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所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体现在:"史学体例的开创性、文学成就的典范性、思想体糸的深刻性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奠基性"。奠定了中国历史书写的基本范式并深刻影响了世界。确定了"二十四史"之首的地位。通过塑造鮮活的历史人物,充分体现了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树立了历史写作的标杆,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据传说,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前已生有两儿一女,为免于迫害,長子司马临改为冯姓,次子司马观改为同姓,分为两支,共同遵循"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遗训,保持独立发展。女儿司马英嫁给了西汉丞相扬敞,其家族世代显赫。杨敞通过其子平通候杨恽上书汉宣帝刘询,献上《史记》副稿,对《史记》的流传再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高门塬上的徐村,隐指续村(司马迁家族延续的村子)是冯、同两姓,传说就是司马迁的后裔。村上现有"司马迁陵园"、"法王行宫石牌坊"(暗喻'宫刑枉法')和"享殿"等物为证。"享殿"上的一副对联充分说明了一切。(上联是"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下联是"错隐错隐错错隐错隐辩不明"。)
司马迁家族迁入少梁,落脚高门塬之后,由于司马氏世掌周史,讲究风水气场,趋吉避凶,按照八卦定位,正门朝东,十字通衢,分"东西南北"四门,即东西南北高门。现存的有东高门、西高门、北高门(为一个行政村)南高门已不复存在(传说一是地震,二是火灾,三是迁徙,使原处灭失)堡安村为当时司马家族驻扎兵丁保卫司马庄园的地方;华池村则是教衍子弟、修文习礼,建有书院(龙门书院)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司马迁家族的历史文化,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通过详细了解司马迁家族的"前世今生",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坎坷经历,了解《史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看到了司马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发愤自强"的精神内核;"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持史实"的思想灵魂;"忍辱负重"的社会责任感;"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生命价值观。所有这些都凝结成高门塬之魂,鞭策着高门塬人风追司马,继续把司马迁精神发扬光大。
高门塬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十分优美。虽然司马迁祖茔等历史遗迹饱经沧桑,境况显得凄然冷清,但它承载着先辈的智慧和记忆,反映出这里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情怀。这里的一水一田、一草一木无不饱含着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高门晚照"、"华池映水"、"高门巍岫"等景观更加令人向往。
这里的"历史、文化、精神"已经成为高门塬人生命的摇篮、心灵的依靠、难忘的烙印,深深地镌刻在高门塬人的灵魂深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努力前行。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滋养着高门塬人的精神世界,更让高门塬人了解到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的根基所在,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着高门塬人的人生道路,成为高门塬之魂!
20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