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 站(散文)
文/毛华俊(江苏南京)
很多人都读过朱自清的《背影》,说的是朱自清父亲在浦口火车站为其送站的情形。
我这里记叙的是我的父亲(当时在南京铁路分局供职)为我送站的事,场景也在浦口火车站。
那是1987年5月份,当时我在市机械局工作,组织上派我去西安参加机械部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我很犹豫,因为我儿子上小学2年级,家里没人接送上下学。为了工作,我只能去学校跟班主任请假,带孩子一起出差。车票是父亲帮我买的,卧铺票,晚上9点多钟的。
在父母家吃完晚饭,我就准备出发去浦口火车站。父亲说:" 你不经常坐火车,而且还带着小孩,还要从中山码头坐船过江,我去送你们一下。" 我说:" 浦口火车站那么远,你送完我们再回家都快深夜了。" 父亲摆了摆手,坚持要送我们。
拗不过父亲的坚持,我们就一起上路。他一手拎着孩子的书包,一手牵着他孙子,一路上有说有笑的。我们在盐仓桥车站乘31路公交车,经过3站路就到了中山码头。夜晚的码头不怎么亮,旅客候船大厅开着两盏探照灯,很刺眼,把人的脸照得铁青蜡黄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江,第一次坐大轮船十分兴奋。父亲则不停地看手表,焦急的向检票口张望。终于放客检票了,父亲紧紧抓住我儿子的手,随着人群走过栈桥,登上渡轮。
呜——,一声鸣笛,渡轮开船了,我和儿子手扶着船沿的栏杆,兴奋地看着江岸夜景。夜幕下的中山码头渐渐离我们远去。江上起了风,很是凉爽。不一会儿,父亲过来说: "江上夜风凉,到里面来坐。" 边说边拉我们到座位上坐,他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我们。
说话间,渡轮就到了江对岸的浦口码头。浦口码头与浦口火车站基本上是无缝对接。上了码头栈桥,父亲一看表说要抓紧了。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跟着父亲往火车站的检票口赶去。由于父亲在铁路工作,轻车熟路,没有任何耽搁,我们就顺利地通过检票上了列车。父亲很熟练地帮我们找到了卧铺位子。一看时间,离开车还有十几分钟。儿子象猴子一样,“嗖”得一下就爬到上铺去了。我劝父亲早点下车回去,他胸有成竹,说不急不急。
不一会,站台铃响了。父亲这才起身下车,我将父亲送到车厢门口,让他路上注意安全。当我返回座位整理床铺时,却看到父亲在车窗外月台上站着,我赶紧把车窗提起,大声说你快点回去吧,晚了没有公交车了!他又嘱咐我,第一次带孩子出远门,要注意安全,明天到站后不要忘了行李。车上万一遇到什么事情,你就找x列车长。我只是嗯嗯点头。
终于,车子缓缓启动了,父亲跟我挥手告别,还跟着列车跑了一段。随着列车速度加快,父亲的身影渐渐远去,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一晃,那次送站已过去38年。父亲已于10年前病逝。今年端午节前,我有幸参加市里在江北新区举办的老干部读书班,有机会参观游览浦口火车站。现在的浦口火车站已经是闻名遐迩的网红打卡地。看着当年的车站大楼,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动车早已飞驰在祖国大地。然而,自从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浦口火车站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已于2004年10月正式关闭。但在我的记忆里,她是值得我终身惦记的地方!
作者简介
毛华俊,江苏南京,市级机关退休干部,热爱文学、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