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孙 子
文/李斌旭
2025年6月27日下午,长安老年大学在长安一中实验初中多功能厅举办活动,我有幸参加,借机看了在那儿上学的小孙子,印象深刻。
有机会在学校上课期间进入校园,这是多年来的唯一一次。去图书馆对面的卫生间换衣之际,见不远处有同学在玩,应是课间,未及其他,赶紧借机看看孙子。几步赶过去看教室门牌,是七年级。就近问一同学八年级一班教室位置,结果几位同学围了过来,七嘴八舌的告我:沿通道走到头下到一楼就是。一路走去,不断有同学与我点头示意。
未及通道尽头,不远看到两个出口,课间时间有限,为了快,提早打问。又是几位同学帮着指点,还要热情地要送我下去。我感谢着婉拒。
虽急,楼梯还是一阶一阶稳稳地下,及底,就直说了我孙子的名字,一帮同学回我:“爷爷他在这儿”“爷爷他在这儿”,说着一起带我向院子去找。有同学指了近的一处,查看了没有,有同学已向远的一处找去,我跟过去。后面又有同学跑着赶了过来,我不由跟着想跑。同学急喊:“爷爷别跑!”其实,我刚跑两步也觉着自己不能跑。
赶到下一过道,我孙子拿着羽毛球拍和一帮同学已经迎了过来。我和孙子抱了一下,然后和六七位同学一一握手道谢,再看了一眼满头汗水的孙子对他们说:“我想看孙子已经看了,很高兴,看到你们大家,我更高兴。该上课了,你们快回教室吧。”再次道谢,并请他们代我感谢其他同学,然后目送他们走向教室。在他们拐弯儿进楼的一瞬,我们再次挥手互相致意告别。不见了他们身影,才意识到旁边就是树荫,自己却一直站在大太阳下,大晴天,太阳很毒,我竟没感觉。
见孙子的时间也就一分多钟,但是,我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勾起回忆,想到更多。
1963-1966年,我在长安一中读高中期间,一位同学的哥哥来看弟弟,也赶上课间时间,弟弟的眼神不好,从夹在同学之间的哥哥身旁跑过,竟没看到。被哥哥问到的时候,也是一帮同学接住哥哥,另外一帮同学去找弟弟。
如今,我看孙子与当年哥哥看弟弟的情景竟如此相近。不由感慨。
当然,看到实验中学优美的学校环境,感慨更大。当年,我们的教室是砖木结构的瓦房,现在是漂亮的大楼;当年上课主要凭老师言传口授,偶尔有个幻灯片,都稀奇不已,现在是现代化的多功能教室;当年的完全中学,也就几间房的图书室,现在的初级中学,竟然是规模更大的图书馆;当年学校大会或演出活动就靠一个土台子和台前的一片空地,坐的是从教室搬来的长条板凳,冷暖全由老天,现在是千人的多功能大厅,坐的软座沙发椅,吹着空调,冬不冷夏不热;当年吃饭用的大老碗,饭是没有选择的,从支在地上的大锅里盛出的一勺一碗的糊糊面,现在是从众多小窗口选购的可口饭菜;当年的土操场雨天不敢进,现在的操场硬化地面塑胶铺陈,全天候活动不受影响;当年回家要帮着干一堆的杂活,现在很多家长生怕耽搁,学习以外的什么事情也不让孩子去干……
前几天与表弟无意间说到孩子,深深感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家庭的富裕,服务的周到,多数孩子受苦的机会少了。不历苦难难当大任,于是,不免担心起孩子的未来,家庭的未来,甚至国家的未来。
今天看了一回孙子,倒让我的担心有所减轻。我寻找孙子的一路所遇,一帮一帮地热血青年。从中看到当年我们的身影。从他们的热情中,感受到关心助人的自然内在冲动。能关心路人,就能关心家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不由得感动,为他们点赞。
当然,磨砺也是必须的。因此殷切地希望我的孙子和同学们明白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有难勇于担当,主动自求磨砺,为撑起未来做好准备。
不知怎的,老来更易感动感激。这不,想借机顺便看看小孙,提前确认了他所在的班级,但未知课间时间,不想竟然巧撞而成,真乃天意。于是,不住忆起,不住地感动感激,遂有此记。
作者简介
李斌旭,长安区王曲街办皇甫村人,生于1947年4月27日,先后在长安县政府、酒店就职,曾于5家省市学协会兼职,西安作协会员,长安政协文史员,专业文章、文史资料、散文等散见,专著《享受管理》200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感谢关注指导!
记于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