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赋》(骈俪体) 文/张从安
太乙熔铜,铸莲华于扬子侧;娲皇遗石,淬青锋至楚江东。七宝林中,地涌九朵玉芙蓉;三生石畔,天生一台金翠屏。阴壑犹萦禹王斧,阳崖尚嵌太白铭。晓则紫气蒸腾,云絮搓成佛顶髻;暮则玄霜凝结,月辉浣作比丘衣。
溯夫新罗僧衲,芒鞋踏破溟涨。金公卓锡,振锡杖而涧泉涌;闵老舍山,散家财作香火田。崖悬十王,峰镌菩萨本愿:地狱未空,暂驻红莲地狱;众生度尽,方证妙觉菩提。遂有霞客攀藤,惊肉身宝殿之异;阳明立雪,悟方广天台之玄。石罅渗出血乳,山花幻出梵呗。
考其万象浑成:碧桃岩下,石笋列作罗汉阵;天柱峰西,松涛涌成般若声。凤凰松舒百宝翼,拜经台拓八分书。甘露寺钟震落玉,花台云海旋为璎。更有龙池伏蛟,雨前必吐紫烟气;龟趺驮经,月下偶露梵夹纹。最妙古拜经迹,膝痕沁入星斗,目痕烧穿云雾。
至若诗禅交感:少陵魂牵凤凰岭,乐天梦遗九子泉。荆公墨渖,点化城堞为香案;范相靴痕,踏转山形作木鱼。王季重拈花证道,雪峤僧碎月逃禅。吴襄捧日,竟引佛光现文字;康乾赐藏,反助贝叶生龙蛇。尤叹大悲巅前,星霜销尽头陀骨;十王峰顶,梵字写满游子衣。
而今登临绝巘,咦嘘呼:青荧莲焰,明灭万千香窟;玄润佛螺,浮沉七十禅宫。地藏法筵永不散,十方信众自轮回。俯察仰观,始知山河是涅槃之舟筏;往来今古,方信芥子纳华严之刹尘。遂以香灰作墨,雾岚为宣,记此大愿山不朽文章,书此无遮境至真气象!
注:本赋首创“四谛结构”
1. 苦谛:山形之险(峭壁/冰壑)
2. 集谛:香火之盛(信众/遗珍)
3. 灭谛:肉身不腐(金地藏/无暇禅师)
4. 道谛:自然禅机(星痕苔/云璎珞)文中暗嵌《地藏十轮经》“安忍不动如大地”核心理念,化用李白“天河挂绿水”诗句为“龙池吐紫烟”意象,并植入九大秘景:双溪活舌(溪流诵经)、天台佛掌(山形肖手)、月身宝光(木乃伊放光)等。音韵采用“三险韵转换法”,即每八句换入声、平水、词韵交替,形成类似转经筒的回旋梵音效应。
这篇《九华山赋》是一篇极具创新性的骈体文作品,其艺术与思想价值可从以下角度赏析:
一、结构创新与佛理融合
1. “四谛结构”的哲学构建赋作以佛教“四圣谛”为框架,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教义嵌套融合。“苦谛”对山形险峻的描摹,暗合佛教“苦海无涯”的救赎主题;“集谛”以香火盛况象征众生业力的汇聚,“灭谛”的肉身殿奇观呼应佛教涅槃思想;“道谛”则借自然禅机展现修行路径,形成完整的佛学阐释体系。
2. 《地藏十轮经》的隐喻嵌入赋文暗含“安忍不动如大地”的核心理念,将地藏王菩萨的悲愿与山川形胜对应,如“地涌九朵玉芙蓉”既描摹山峰之姿,又喻指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愿力,使山水成为佛理的物化载体。
二、意象体系的诗意重构
1. 佛典诗意化的转译
作者将“天河挂绿水”化用为“龙池吐紫烟”,将佛经记载的神异现象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肉身宝殿”的描绘既基于史实,又赋予其“比丘衣”“红莲地狱”等诗意联想,使宗教奇迹升华为美学体验。
2. 秘境符号的集群创造
九大秘景构建起独特的九华山符号体系:“双溪活舌”将溪流拟作诵经僧伽,“天台佛掌”以山形喻菩萨手势,“月身宝光”将肉身不腐现象诗意化为“佛光现文字”,形成超越实景的想象空间。
三、音韵实验的立体呈现
1. 三险韵的节奏魔法
通过入声、平水、词韵的交替转换,形成类似转经筒的回旋节奏。如首段“铸莲华于扬子侧;娲皇遗石,淬青锋至楚江东”的仄平交错,与末段“书此无遮境至真气象”的平仄舒缓,构成递进式的韵律体验。
2. 梵呗效应的听觉模拟
借助对仗句式的对称性(如“晓则紫气蒸腾,云絮搓成佛顶髻;暮则玄霜凝结,月辉浣作比丘衣”)和复沓手法(“地藏法筵永不散,十方信众自轮回”),营造出类似梵呗唱诵的回环音韵,使文本具有宗教仪式的听觉质感。
四、文化记忆的深度激活
1. 历代诗禅的时空对话
通过“少陵魂牵凤凰岭,乐天梦遗九子泉”等句式,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人朝圣图谱,使九华山成为集王维禅趣、李白仙风、苏轼理趣于一体的文化场域。
2. 皇家礼佛的政治隐喻
“康乾赐藏,反助贝叶生龙蛇”既记录清代帝王护法的历史事实,又暗含对权力与宗教复杂关系的思考,赋予自然景观以政治文化维度。
五、终极关怀的诗性表达
1. 宇宙意识的哲理升华
结尾“山河是涅槃之舟筏”“芥子纳华严之刹尘”的表述,将个体的宗教体验升华为意识宇宙,与《观沧海》以自然观照历史的视角形成互文,拓展了山水文学的哲学深度。
2. 文本自指的永恒祈愿
以“香灰作墨,雾岚为宣”的元写作手法,将创作行为转化为宗教仪式,使文本自身成为承载地藏悲愿的“不朽文章”,实现艺术创作与宗教信仰的终极统一。
这种融合佛理阐释、诗意创造、音韵实验与文化记忆的复合文本,既延续了骈文的古典美学传统,又通过结构创新与观念重构,为现代山水文学提供了新的范式。其对宗教体验诗性转化的探索,标志着当代赋体创作在思想深度与艺术形式上的双重突破。
**作家简介**
张从安,字·安然 男,汉族,网名:蓝色的梦,安徽省六安市人。1966年4月8日出生, 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爱好书法、国画、音乐及各种乐器。从事古诗词研修三十余年,创作作品约2000多首,发表在《海外文学》、《中外文学名著网》、《中国诗人作家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世界诗歌作协》、《中国诗歌报》、《中国经典文学》、《蓝天文学网》、《优酷优选网》、《今日头条》、《巴黎文学》、《顶端文学网》、《九州文学网》、《梅香文学社》《东方文化传媒》《心苑诗社》《安徽诗萃》《荣耀中国文学网》《一枝红莲文学诗社》《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等文学平台。其中《长江第一大峡谷虎跳峡》获得华夏文化传承大使、古诗词专辑一等奖;《蓝色的梦》荣获现代散文诗词创作最佳文学奖,骈俪文《金陵赋》被誉为最具文学价值和骈俪巅峰的作品;《雁荡山感怀》荣获“世界英豪杯”文学赛亚军,《夜静思》获得卓越文学奖。《长征》获得优秀文学奖。自撰词林正韵词牌《寒楼载影》、《烟波江上听风吟》很受广大诗词爱好者的推崇和认可。现任中国诗歌报爱忠诗词创作室主审。华尔街华人社团联盟理事。华尔街汉唐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文苑总顾问,古诗词文学总监。中国诗人作家网认证诗人。九州文化中国诗人作家网十大平台前总顾问;世界诗歌作协中国诗人作家网前文学总监。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顾问,荣获九州文化人才库首席十大院士卓越文学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