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发生了一件高铁停运事件,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关心到这件事情。如果这件事情你都不知道或不关心,那可以说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正是在说你自己。
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这起事故本身有多严重,而是它背后所反映出的——我们这个社会中被奴化之后的集体人格问题,那种让人毛骨悚然的顺从文化,更揭示出: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每一次人为的灾难都如此惨烈、重复、无法终止。我们不该只看见事件的表面,而应透过现实,看到根源,看到代价。只有当我们看清这些灾难背后的本质和机制,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变命运,也才有可能终结一代又一代的悲剧循环。
先回到这件事情本身。那天,一辆长沙开往金华的高铁在中途突然故障停运,整列车断电,空调失效,车门紧闭。当时车内没有通风,处在高温暴晒的车厢里,官方说温度超过38度,但从一些乘客拍摄的现场视频来看,车内温度可能已经高达四五十度。整列高铁里究竟有多少人?没有官方数据公布,据了解是几百上千人。这么多人,被关在完全封闭、没有空气流通的空间里,足足三个小时以上。
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工作人员选择打开车门让乘客离开车厢透气,更没有人敢强行做出任何应急举动。而大多数乘客,包括带着老人孩子的家长们,也都没有采取行动。直到最后,一个年轻人鼓起勇气砸破车窗,才让闷罐车里的人终于得以呼吸。
如果没有那个破窗的人,我们真无法想象,接下来是否会发生大规模中暑甚至窒息死亡的悲剧。问题是——几百上千人中,只有一个人做出了行动。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整列车上,只有一个人真正懂得“生命至上”的含义。当生命受到威胁时,第一原则不应是“守规矩”“怕犯错”,而应该是“保护生命”。可现实是,顺从被放在第一位,怕担责、怕惹事、怕被秋后算账反而压过了本能的求生意识。
一车人里,只有一个人是“正常人”,这不是我们骄傲的理由,而是我们深深的悲哀。很多人天天喊要孝顺父母、爱护孩子,可当真正面临生死选择时,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破窗救家人。嘴上说着“护你一生”,行动上却连为孩子争取一口空气都做不到,这样的爱,算得上是真爱吗?
很多人习惯了“服从”的日常思维,他们活在制度和规则的框架里太久,以至于连面对生命危险时也先考虑“这样做会不会违法”。可命都没了,还要什么合法性?真正可怕的不是制度,而是人心早已被规训到了麻木。
我们再联想一下口罩时期的种种场景:让你不出门就不出门,让你排队做核酸就排队做核酸,让你打疫苗就打疫苗,让你封控就封控。整齐划一,毫无质疑。不是大家没思考能力,而是“思考”被当作异类,“质疑”被当作威胁。这一切,难道不是长期奴化教育的结果吗?
说到底,我就是那个“破窗者”的一份子。在口罩期间,我不配合无效的政策,我不打那一针之后的针,我孩子不能打针就不能上学,我直接让他不上学,干脆出国去上自己选择的学校。我在社交媒体上一直发声呐喊,也因此被贴上“异类”的标签。但我不后悔,因为我至少活得清醒,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更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必须反抗。
我们回头再看历史,南京大屠杀为什么会让几千日军屠杀几十万人?真的只是武器差距吗?更深层的,是我们整个民族长期被驯化出来的“顺从性格”:胆小、怕事、恐惧、沉默。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话,不要多问,不要多想,慢慢就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
这次的高铁事件里,那个砸窗的小伙子最后被带走接受“批评教育”。整车人通过他得以生还,却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为他出头。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地方。人们默默受益,却不愿承担责任,不愿伸出手、发出声。这是比制度更可怕的“社会冷漠”。
他救了一车人,却没有一个人感谢他,反而被当成“麻烦制造者”。我们这个环境崇尚的不是勇敢,不是担当,而是“听话”和“顺从”。谁越界,谁就会被打压。谁思考,谁就成了“异类”。谁冲出来救人,谁就成了被带走的那一个。
可我们真的应该思考:没有这些“破窗的人”,我们这个民族还会有未来吗?如果大家都继续选择沉默与忍耐,那灾难只会重演,悲剧只会一代代复制。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破窗者”了。我们太需要“生命至上”的理念,太需要为权利而争、为公平而发声、为真实而呐喊的人。在这个奴化日益严重的环境中,一个正常人已经成了另类,这才是最该警醒的现实。
我们的灾难,从来不是天灾。从历史到现实,所有重大灾难几乎都源自人的麻木、人的懦弱、人的顺从。我们纵容了不合理,就别指望未来会合理;我们不敢站出来,就别指望有人会为你站出来。
独立从来不是容易的选择,它意味着要承担、要思考、要质疑、要行动。但独立,是我们通向真正自由、尊严与文明的唯一道路。今天那辆高铁上砸窗的人,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但他是一束光。他用行动提醒了我们:我们每个人,必须觉醒。
愿我们这一代人不再事不关己,不再麻木沉默。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那个在关键时刻“敢于破窗”的人,而不是坐等被闷死的旁观者。唯有觉醒,才会有独立;唯有独立,才会有尊严;唯有尊严,才值得我们叫一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