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坊:一座石坊里的千年传承与精神之光
【编者按】
当泰山的第一缕晨光掠过石坊的脊兽,岱宗坊已在时光里站成了一个文化的坐标。这座始于明代、兴于清代的四柱石坊,不仅是登泰山的地理起点,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向上攀登”的象征——它用斑驳的石刻记录着对传统的坚守,以敞开的三门迎接着古今的对话,让“敬畏自然、传承文明、追寻崇高”的精神基因,在石缝与苔痕间生生不息。
本文从历史、建筑、文化与现代守护等维度,剥开一座石坊的千年肌理,让我们看见:当物质的碑坊成为精神的灯塔,传统便不再是封存在古籍里的符号,而是能照亮当代人心灵征程的光。读岱宗坊,即是读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正能量启示录”——于天地间立心,于传承中前行,于攀登中见精神。
岱宗坊:一座石坊里的千年传承与精神之光
张庆明
在泰山脚下,红门路南首,四柱三门的岱宗坊如一位静默的智者,历经四百余年风雨,将时光的褶皱里藏满文明的密码。它不仅是登泰山的起点,更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正能量史诗——从明代始建的初心,到清代重建的坚守,从建筑艺术的匠心,到文化符号的升华,这座石坊用沉默的姿态,诉说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守护与对精神高度的永恒追寻。
一、石坊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锚定文化坐标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当巡抚姜廷颐、总河翁大立等官员主持修建岱宗坊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座以“岱宗”命名的石坊,会成为五岳之巅最厚重的文化注脚。“岱宗”二字,取自《尚书》“岱宗夫如何”的千年叩问,将泰山“五岳独尊”的崇高地位凝于坊额,更将古人“敬天法祖”的精神信仰刻入石脉。
时光流转至清雍正九年(1731年),当旧坊因岁月倾圮,朝廷奉旨重建时,工匠们以更严谨的形制复原了它的风骨:四柱冲天而立,如擎天之柱;三门洞开,似通达古今。坊额上,丁皂保题写的“岱宗坊”三字篆书,笔锋里藏着“金声玉振”的庄重,更藏着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哪怕朝代更迭,对泰山文化的尊崇从未断流,对文明遗产的守护始终如一地接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坚守,本身就是最质朴的正能量:当物质会随岁月风化,精神的传承却能让石头焕发永恒的光泽。
二、建筑无声:匠心之中见天地境界
走近岱宗坊,方知古人“器以载道”的智慧。四柱三门的形制,看似粗犷简洁,却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立柱扎根台基,如人立于大地;坊顶翘角朝天,似意向苍穹;三门并立,既分“人间”与“仙境”,又喻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精神进阶。圆形脊兽蹲踞其上,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具象化——建筑,从来不是冰冷的石块堆砌,而是文化精神的物质投射。
坊前两侧的石碑更见深意:东侧《重修泰山上谕碑》记载着雍正皇帝“修举废坠,以昭诚敬”的谕旨,西侧《重修泰山记碑》详录清代修缮的细节。这些文字不是帝王的功绩炫耀,而是以官方文书的形式,将“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刻入历史。当现代人抚摸碑上斑驳的字迹,能触摸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识:对自然与文化的敬畏,需要世代接力的行动。这种“匠心护古”的精神,恰如石坊本身,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传承”二字的重量。
三、文化为魂:从封禅圣地到精神原乡
在泰山的文化谱系里,岱宗坊是一道独特的界碑。古人说,过此坊,便从“人间”踏入“仙境”,这并非迷信,而是对精神升华的隐喻——登山的过程,即是摆脱俗尘、追寻心灵高度的旅程。从这里起步,历代帝王带着“封禅”的虔诚,在此叩问天地;文人墨客怀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志向,在此拾级而上;寻常百姓则借着碧霞元君的传说,将对生活的期许融入石阶的回响。
那个关于碧霞元君与姜子牙“扔鞋划界”的传说,看似奇幻,实则蕴藏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以巧思定边界,以信约守一方,既敬畏神灵,又不盲从,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寻找平衡。这种精神,让岱宗坊超越了地理坐标,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告诉世人,真正的“正能量”,从来不是虚无的幻想,而是在敬畏中前行,在传承中创新,在平凡中追寻崇高。
四、薪火相传:让古老石坊照亮现代征程
1988年,岱宗坊作为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今天的它,不再是帝王封禅的专属地标,而是敞开怀抱迎接每一个心怀向往的人:背着行囊的登山者在此合影,用脚步丈量古人的足迹;研学的孩童在此聆听讲解,让“登高必自”的碑刻成为成长的箴言;摄影爱好者聚焦坊额的鎏金大字,将历史的厚重定格为镜头里的光。
当地政府对石坊的日常维护从未停歇:清除石缝的杂草,监测风化的痕迹,用科技手段守护这份千年遗产。这种守护,不是将文化锁进玻璃罩,而是让它以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当3路公交车载着游客直达“岱宗坊”站,当红门宫的香火与孔子登临处的碑刻相映成趣,这座石坊便成了连接古今的桥梁:它让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喧嚣中,能触摸到土地的厚重;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能找到精神的“登山道”——那条通往敬畏、通往传承、通往心灵高度的道路。
站在岱宗坊下,抬头是泰山的云霭,回首是人间的烟火。这座石坊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用最本真的方式诠释着正能量:它是古人留给今人的“精神路标”,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也是今人传给后世的“文化契约”,指明该往何处去。当我们抚摸石柱上被岁月磨圆的棱角,能感受到一种力量——那是对传统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精神高度的永恒追求,正如泰山的石,永远沉默,却永远矗立在人心的巅峰。
《岱宗坊咏》
四柱撑天刻月华,三门裂帛接烟霞。
明时砖火熔苍骨,清岁碑铭嵌紫沙。
坊额篆香凝岱岳,脊兽衔云望天涯。
千年未改登临志,犹引青云入步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