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嬴秦文化根脉,探寻文旅融合新机——济南(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考察记
编者按: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中,嬴秦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与精神内涵,成为探源中华文脉的关键坐标。济南(莱芜)作为“伯益封地・嬴秦祖里”,在嬴秦文化研究与传承领域肩负重任。济南(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深耕二十余载,以考古实证与文献互证改写学术认知,构建起完整的研究体系;以多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数字化展示的前沿技术,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更以“文旅融合”为笔,勾勒出中华嬴秦文化园的宏伟蓝图,探索出“学术 - 文化 - 产业”三位一体的活化新范式。
本文作者随泰山策划研究院考察团队深入探访,以详实笔触记录嬴秦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向大众视野、从历史遗存转化为时代动能的生动实践。文章不仅展现了嬴秦文化“志存高远、变法图强”的精神内核与“多元融合”的文明特质,更通过政企学研多方协同的探索,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济南(莱芜)样本”。期待读者能从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对话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共同见证古老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溯源嬴秦文化根脉,探寻文旅融合新机——济南(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考察记
张庆明
2025年7月6日,泰山策划研究院文化旅游学习考察团队怀揣着对中华文明探源的深切期许,走进济南(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此次考察既是一场学术朝圣之旅,更是对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深度调研。作为团队成员,我在参观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嬴秦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当代价值,也对文旅融合发展有了全新的思考。
一、学术奠基:嬴秦文化研究的里程碑式突破
济南(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自2001年成立以来,以嬴城遗址的考古实证为依托,与清华简等文献相互印证,先后举办三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最终确立了济南(莱芜)“伯益封地・嬴秦祖里”的历史地位。这一成果得到了李学勤、宋镇豪等史学泰斗的高度认可,彻底改写了学界对秦人起源的认知。在研究院展厅中,《嬴秦始源》《嬴秦文化与远古文明》等20余部专著陈列其中,构建起了完整的研究体系,将济南(莱芜)推向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学术高地。
研究院系统梳理了嬴秦族“东夷起源 — 西迁崛起 — 统一六国”的历史脉络,揭示出嬴秦文化的核心特质:传承自东夷文明的务实进取精神,融合西戎文化的骁勇善战品格,共同形成了“志存高远、变法图强”的精神内核,为当代文旅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范本。
(一)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院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汇聚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等多领域专家协同合作。通过碳十四测年技术精准确定遗址年代,运用古文字学专业解读出土简牍铭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科学还原嬴秦族的迁徙路线与活动范围,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与可信度。例如,在嬴城遗址挖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批带有“嬴”字铭文的青铜器残片,经专家修复解读,证实这些器物为嬴秦宗族祭祀用品,为追溯嬴秦世系提供了关键实证。
(二)人才培养与学术成果转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院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与学术论坛,吸引众多年轻学者投身嬴秦文化研究。同时,积极推动学术成果的出版转化,除学术专著外,还编写了《嬴秦文化故事》《寻根嬴秦》等通俗读物,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传播嬴秦文化,让学术成果走向大众。此外,研究院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嬴秦文化知识竞赛、文化讲座等公众活动,面向社会普及嬴秦文化知识。
二、文化解码:从考古实证到精神传承
在嬴秦文化展览馆内,实物与文献相互呼应,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商代青铜折页、春秋战国车马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印证了《史记》中“嬴秦造父善御”的记载。清华简《系年》的解读成果明确记载,秦人先祖为“商奄之民”,因三监之乱被周成王西迁至甘肃,最终在西陲崛起,这一发现坐实了“秦出东方”的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迁徙对文明演进的重要影响。
研究院提炼出的“嬴秦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伯益助禹治水时展现出的担当,到商鞅变法时的革新魄力,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这种精神内核与当代中国“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正如李学勤所说:“嬴秦文化的融合特质,对人类文明史研究具有普遍价值。”
(一)数字化展示技术
为增强展示效果,展览馆计划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全息投影呈现嬴秦先祖的生活场景,利用智能触摸屏展示文物细节与背景知识,在巨幕影院播放《嬴秦崛起》纪录片,以震撼的视听效果带领观众穿越历史。同时,设置互动体验区,开展嬴秦文化主题研学活动,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
(二)公众参与与文化体验
研究院十分注重公众参与,计划定期组织志愿者讲解培训,让普通市民也能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此外,还将开展嬴秦文化主题夏令营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机会,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增强文化传承的活力。
三、文旅破题:从学术殿堂到产业高地
考察过程中,中华嬴秦文化园的规划蓝图令人振奋。该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以“一园七区”为架构,涵盖文化展示、矿坑研学、康养度假等70余个业态,旨在打造“儒家文化 — 泰山文化 — 嬴秦文化”三足鼎立的山东文化新地标。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体验式旅游产品: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重现秦人西迁场景,在矿坑遗址参与青铜铸造研学,于嬴汶河畔感受“尚黑”文化美学意境。
泰山策划研究院专家团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借鉴“产官学媒研”五位一体模式,将嬴秦文化与泰山旅游线路深度串联,开发“东夷探源 — 嬴秦崛起 — 泰山封禅”文化研学专线;引入“旅游产品六化法”,将嬴秦法治思想、车马文化等元素转化为沉浸式剧本杀、数字藏品等新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化遗产活化的关键所在。
(一)运营管理模式
为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文化园在运营管理上拟采用“政府引导 + 企业主体 + 社会参与”模式。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加强监管,企业提供资金与专业运营团队,社会力量参与项目投资与志愿服务。同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旅游收入分红、就业培训等方式,让当地居民共享文旅发展红利,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文化园建成后,研究院计划积极推动文化园周边社区发展,通过开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等项目,将当地社区打造成文旅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不仅能从中获得经济收益,还将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文化园定期举办社区文化节,展示当地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
四、深度研讨:思想碰撞下的文化传承新思路
在座谈会现场,原莱芜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刘宗元先生和毕玉惠先生的分享极具价值。刘宗元先生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考据精神,对济南(莱芜)地名历史渊源与嬴秦文化研究历程进行专题分享。他从古籍文献中探寻线索,梳理济南(莱芜)地名沿革与行政建制演变脉络,深入剖析济南在嬴姓部族早期活动、秦文化东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让我们对当地历史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毕玉惠先生提出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路径令人耳目一新。该路径以政府统筹规划引领,依托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资源,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将行政力量、学术资源与社会参与有机融合,为济南(莱芜)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发展与创新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展现出前瞻性与战略眼光。
柳明瑞站长作为资深新闻工作者,深耕学术领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田野调查成果,在嬴秦文化研究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刘家文同志回顾与嬴秦文化研究的深厚渊源,特别提到刘宗元先生1992年至1997年担任蒙阴县委书记期间,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绿色产业和蓝色生态,使蒙阴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自2001年至今,二十余载始终引领团队前行,为嬴秦文化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如今研究成果有望打造为“山东第三季文化”,令人振奋。
五、时代启示: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
此次考察让我深刻认识到,嬴秦文化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考证,更是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嬴秦文化的融合特质更具启示意义。从东夷鸟图腾到秦兵马俑写实艺术,从《秦律》法治思想到“书同文”文化统一,嬴秦文明演进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缩影,为当代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镜鉴: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实现文明的共生共荣。
六、结语
济南(莱芜)之行,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层脉动。嬴秦文化研究的学术突破、中华嬴秦文化园的创新实践,为文化遗产活化提供了“济南(莱芜)样本”。作为文旅从业者和志愿者,我们应以历史为根基、以创新为羽翼,在保护中传承文化基因,在开发中彰显时代价值,让古老文明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这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担当。正如研究院高级顾问毕玉惠所言:“弘扬嬴秦精神,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续写文明新篇。”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对话,必将为新时代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嬴秦文化研究与文旅融合之路充满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嬴秦文化传播与体验带来全新变革。利用虚拟现实构建嬴秦古城沉浸式漫游,通过增强现实让游客扫描文物获取生动历史信息,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嬴秦文化主题创意内容,将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关注参与。
(一)未来发展方向与创新举措
研究院计划建设数字化嬴秦文化博物馆,通过3D建模、数字化扫描等技术将文物、遗址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展示。打造线上文化体验平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同时开发嬴秦文化主题手机应用,结合GPS定位、智能导览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文化旅游服务。
(二)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策略
面对文化市场竞争激烈、游客需求日益多样化等挑战,需持续优化文旅产品供给,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深入挖掘嬴秦文化独特卖点,打造标志性文化符号与品牌形象,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制定多元化营销策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关注;与旅游企业合作,推出个性化旅游产品与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群体需求;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确保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与口碑,实现嬴秦文化可持续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咏嬴秦文化探源
东夷故地溯嬴宗,简牍铭彝证祖踪。
三届研思开史域,七区擘画启新容。
数字流光昭古韵,文旅织锦焕春浓。
薪传火种承宏志,文明永续耀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