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 高 跷
作者:赵庆熙
这里说的踩高跷不是人们常说的戏台上表演的耍花船踩高跷,而是在大海里推虾皮的渔民,为了下到深海里推到更多虾皮而在自己腿上绑上高跷。这种高跷是海边渔民推虾皮的工具,一般都是成年人才能去学踩高跷,因为大海里浪大潮急,踩高跷又都是在深海中,危险性很大。小时候也曾经听前辈说过有渔民踩高跷在深海推虾皮翻跷而溺水身亡的事。
我学习踩高跷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时我十三岁,十年动乱正搞得轰轰烈烈,工厂停产、学校停课,我们这些高小学生只能在家逮鱼捞虾混日子,我十一岁时就和大哥两人一起下海推虾皮了,两年的海浪里摔打,我也从初出茅庐------推虾皮扳网时被虾皮网卡在头上的“愣头青,”成长为独挡一面的老手。
那年夏天由于“文革,”盐场停产,大部份工人虽然忙着派性斗争,但是一旦海边潮水好、虾皮多,不少工人还是经不住诱惑,纷纷带着网具到海边搞点“外快”。成年人大部分都会踩高跷,当我看到他们踩着高跷在深海中每一网都有丰厚的收获,而自己在浅海只能捞点别人的“下脚料”,心中既羡慕又不甘,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学会踩高跷。
高跷我们家有现存的,是老爸以前下海推虾皮时用过的,只有一尺六寸高,约有五十公分,我初学用它刚好。于是我利用一天风向差、潮水不好(推虾皮一般都是受风向和潮水影响)没有下海推虾皮的机会,在自家门口空地上学踩高跷,先是将高跷绑在两条腿上,手中拿着根长竹竿撑着,慢慢地挪动双腿,尽管小心翼翼,但是半天下来还是被摔得鼻青脸肿的。可我并不气馁,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用两天时间,我就能甩掉竹竿踩着高跷在我们家门前的篮球场上满地跑了。经过在陆地上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上下高跷也很娴熟了,可陆地毕竟还是在岸上,和大海里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大海里有风、有浪。还有潮涌、海水阻力等等,情况千变万化。所以要想尽快在大海里掌握踩高跷技能,就必须到大海里去实地练习。
于是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下海推虾皮时,特意带上父亲用过的高跷,开始尝试着将高跷捆绑到腿上,可怎么也站不起来,一站起还不容迈步,就摔倒在海水中,连续喝了几次海水,我并不服输。没办法我只能一手拉着漂篮(漂篮是推虾皮人装虾皮用的,是一个八十公分直径的圆竹筐周边绑上大葫芦使其浮在水面),一手扶推网边的竹竿再借海水浮力慢慢爬上高跷,然后再扶着漂篮踩着高跷在海水中挪动。就这么手扶漂篮,脚踩高跷在海水中小心慢走好长一段时间,在逐步适应海水阻力和浮力的情况下,我又放开漂篮,扶起推网缓慢向前行走。
这一天我在海里整整折腾了六七个钟头,总算是勉强能踩着高跷推虾皮了。又经过几天在大海里的勤学苦练,终于让自己能独自在大海中踩着高跷操作网具了。一个月后,我也能和成年人一样踩着高跷娴熟地操作虾皮网遨游在深海之中了。
学会踩高跷我并不满足,两个月后我又开始练习踩更高的跷子,单只跷子一般都在两尺左右,因为超过两尺在海中很难直接爬上去,要想再高,只能在脚下的跷子上再接一段,用插销插好。于是我又重新买了一套二尺高的接跷、加之原有的跷子接到一起快四尺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海苦练,我就应付自如了。
那一年,我是附近海域年龄最小、踩着跷子最高的推虾皮者,当然,我的收获也比同行者大了很多。
2019年1月1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获奖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