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63》「飘舞的剑」(8290辑)

晨间寄语
因为了解的信息只言片语,但是出于一种对好干部好领导的敬重,我写过几篇网红县委书记陈行甲。个人观点,我关注他的两个方面,一是为官清廉正直,疾恶如仇,成为全县人民的贴心人;二是个人事业如日中天时激流勇退。一位大领导评价他,是个难得的省部级干部好苗子。
陈行甲给自己的定位是百姓的道德标杆和精神支柱,不惜把身边的常委甚至头顶的高官送进监狱,还是当时全国102名优秀县委书记中最年轻的佼佼者,他的前程似锦…。
但是,他将自己的仕途戛然而止,一位叫刘诗利的河南农民工在他的售书签名中“拥抱”而红。我很纳闷,农民工爱书得书,且被陈行甲留下电话还自诩得到了写书的最大褒奖。随之而来的讽刺挖苦,让人哭笑不得。
“农民工哪有时间看书?肯定是摆拍!”“建筑工人看陈行甲?装文化人!”部分网友认为刘诗利的形象与“读书人”身份不符,怀疑是团队策划的营销事件。
“一看就是网红剧本,想红想疯了。”有人质疑“农民工看书”“陈行甲赠书留电话”太过戏剧化,是网红团队精心设计的“苦情剧本”,企图通过打造“底层励志人设”博取流量。甚至有人攻击陈行甲:“陈行甲是热衷炒作的商人。”“工地那么吵,哪能看得进去书?”刺耳言论如冷水般泼向刘诗利…。
这个社会怎么啦!这个社会的某些怪圈让人费解,树立正能量的东西受到质疑,歪门邪道的话语咄咄逼人…。好在质疑声愈演愈烈之际,国家级主流媒体站了出来。
央广网发表题为《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哥,为何能感动全网?》的文章,深情写道:“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温暖。”精准概括了刘诗利故事的核心价值——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劳动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精神富足的追求,让平凡的日子有了温度与重量。
我在猜想,陈行甲转道慈善事业有他朴实无华的追求,他清楚地知道大千世界的五花八门,“踩在泥里看星空”,有愿景更有底气。他的《在峡江的转湾处》我还没看到,然而,我坚信社会的自然法则,有如一潭深渊,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理该是陈行甲《在峡江的转弯处》:社会并不完美,看清依然热爱。邪不胜正,砥砺前行是绝大多数人的愿意。
这则寄语借到一些资料,人的百思要有解,抵御寒流要靠力量。人这几十年,西洋镜看多了,跳梁小丑不会自己谢幕。能让陈行甲和刘诗利红起来的,仍然是大众,受千千万万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是吗?!
新的一天,早安!
202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