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庙寻儒,墨香启智
作者:刘连成
在京城的喧嚣中,总有一些地方能让人穿越时光,触摸历史的脉搏。
2024年7月4日,我再次踏入北京孔庙,这座承载着千年儒家文化的殿堂,每一次来访,都如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让人沉浸于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
踏入孔庙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河。这座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庙宇,历经明清的扩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它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的圣地,也是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
沿着中轴线前行,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依次映入眼帘。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的牌位,庄重而神圣。站在殿前,仿佛能看到历代帝王、文人雅士在此祭祀、讲学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孔庙内最让我震撼的,是那198座进士题名碑。这些碑刻上,刻满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抚摸着这些碑刻,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学子们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喜悦与自豪。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碑刻,不仅是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象征。
漫步在孔庙的庭院中,古柏参天,浓荫蔽日。这些古柏,有的已经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它们见证了孔庙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这里,曾经培养了无数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走进国子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琉璃牌坊,这座牌坊造型精美,气势不凡,是国子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穿过牌坊,便是辟雍大殿,这是皇帝讲学的地方,建筑风格独特,寓意深刻。在辟雍大殿前,我仿佛能听到皇帝讲学的声音,感受到古代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在国子监的东西六堂,是学生们上课和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建筑古朴典雅,环境清幽。漫步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学子们勤奋学习的身影,他们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次游览北京孔庙和国子监,让我对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孔子的“仁”“礼”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包容,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走出孔庙和国子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相信,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我们一定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刘连成,网名苍山一树;退休公务员,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桑榆文学社副社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喜欢文学,多篇文学作品在省市报刊及全国网络平台发布。其主要作品:自传《哈拉巴山一棵草》;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沸腾的黑土地》《四平市农业合作化史》;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吉林·双辽农场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