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从卢沟桥到复兴路
文/赵登岳&张正兴
2025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的枪声,穿越八十八岁的时空,依然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震荡。当我们站在卢沟桥头,抚摸石狮身上斑驳的弹痕时,那些被硝烟熏黑的城砖、浸透热血的永定河水,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一个民族若不能铭记历史的伤痛,便无法真正走向复兴的未来。
一、屈辱的烙印:落后必遭欺凌的历史铁律
七七事变的爆发绝非偶然。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国主义便将中国视为俎上之肉,通过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等一系列侵略行动,逐步实施其"大陆政策"。当1937年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炮轰宛平城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历经百年战乱、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驻守卢沟桥的29军将士,虽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飞机大炮,却因武器装备悬殊,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一个连最后仅存四人的悲壮场景,正是那个时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缩影。
历史的教训深刻而残酷: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因技术落后、制度腐朽而沦为半殖民地;1937年七七事变时,中国因工业产值仅为日本的1/9而陷入苦战。正如《七七事变》电影所揭示的,当日本侵略者的坦克碾压过华北平原时,我们的先辈只能用大刀长矛与之对抗。这种差距,不仅是武器的差距,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差距。
二、精神的丰碑:全民族抗战的觉醒之路
然而,七七事变不仅是屈辱的印记,更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转折点。当日军铁蹄践踏华北时,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一呐喊唤醒了沉睡的雄狮。从白山黑水到长江两岸,从淞沪战场到台儿庄前线,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生命筑起了新的长城。
在卢沟桥的战斗中,炊事班老周用滚烫的铁锅作盾牌,王大爷背着装满泥土的麻袋支援前线,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团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华民族内部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巨大能量,像火山爆发般倾泻出来"。这种能量,让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八年,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更值得铭记的是,这场战争催生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无论是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的身影,还是西南联大师生徒步穿越三千里山河的壮举,都证明了一个真理:当一个民族为生存而战、为尊严而战时,其迸发的力量足以震撼世界。
三、复兴的征程:从历史回响中汲取前行力量
八十八岁后的今天,卢沟桥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警示从未远离。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在篡改教科书,将侵略战争粉饰为"日中冲突",甚至宣称是中国军队首先开枪。这种颠倒黑白的行径,提醒我们:历史真相需要不断捍卫,民族尊严必须时刻守护。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振兴中华"的号角依然嘹亮。当我们的高铁奔驰在祖国大地,当我们的航母巡航在万里海疆,当我们的"天宫"翱翔于浩瀚宇宙,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发展机遇。正如七七事变后中国步入新的发展之路所揭示的,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彻底告别"落后挨打"的历史。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犹如一场新的"持久战"。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都要求我们必须以史为鉴,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正如抗日战争时期需要全民族团结一样,今天的中国更需要凝聚起14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卢沟晓月依旧,永定河水长流。当我们凝视着桥头石狮那坚毅的目光时,耳畔仿佛又响起八十年前的呐喊:"还我河山!"这呐喊,是对历史的铭记,是对和平的珍视,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我们带着这份承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