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题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岩画和青铜器纹饰,但作为独立绘画主题,始于魏晋南北朝。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以留白表现水波与寒意,宋代画家郭熙《早春图》通过不同皴法、墨色变化表现山石的冰雪质感。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则以淡墨渲染雪景开创“雪景山水”,强调“以虚写实”的哲学思想。清代石涛《江山雪霁图》将冰雪题材与文人画结合,注重笔墨情趣与意境营造等等。
作为现代冰雪画的奠基人于志学,他突破了传统水墨局限,利用矾水与墨色的排斥反应表现冰雪的晶莹质感,通过反复实验发明“矾水水痕画法”,并结合传统皴法与西方光影,形成“黑、白、灰”三大调子,创立“冰雪山水画”,构建出独特的冰雪美学体系。
赵春秋博士是冰雪画家,他突破了传统雪景画“留白”的单一表现手法,大胆引入淡彩(如浅蓝、浅紫、赭石等),通过色彩与墨色的交融,色彩的微妙过渡,表现冰雪的冷艳与纯净,营造出“寒中见暖、静中有动”的意境。同时,结合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中锋、侧锋交替在纸上直接皴擦出雪的质感与层次,使雪景不再只是空白,而是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的艺术形象创造了“雪地皴法”。
赵春秋博士的弟子张玲,自小就喜欢中国画。至今她还记得小时候邻居国画书法皆通的陈万通伯伯笔下活灵活现的水墨虾,让她念念不忘,从而激发了她的水墨画灵感。还有,她父亲是志愿军战士,广东省梅县客家人;母亲是江南女子,江苏常州人。父母亲一直都喜欢文艺,近90岁的妈妈至今还弹得一手悠扬而雄浑的钢琴。这,或许是家传原因?或许是江浙一带浓厚的文化底蕴带给张玲的艺术基因吧。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张墨荀勖》: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音腴,可谓微妙也。”所谓“象外”即迹象之外,指绘画所不易达到的深远的意境。中国工笔花鸟画,以其追求诗意化的抒情特质来增强诗意画的审美观。张玲笔下的工笔花鸟画,善于以写美的根基兼容意象的形象塑造,质沿古意,笔迹于毫端流出,秀逸精致。表现出呼之欲出的生命气息与生存状态,线条的优雅与浓郁的抒情性,达到了“神韵”与“写实”相结合,使作品显得纯真可爱的,极富感染力的审美传达。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云:“零乱中有绰约迎风承露种种姿态百出,盖舜举得意笔也。”即是说画家所指的自然生意,欲把勃如荡如、姿态万千的对象刻画出来,是得自然之情意,更是画家的得意之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画题》云:冬有寒云欲雪,冬阴密雪,冬阴霰雪,翔风飘雪,山涧小雪,四溪远雪,雪中渔舍。舣舟沽酒,踏雪远沽,雪溪平远,又曰风雪平远,绝涧松雪,松轩醉雪,水榭吟风,皆冬题也。”这是谈冬景之中的雪中景致。张玲的冰雪画,注重线条对物象组织勾勒,点点线线,均气脉连贯,朝辑有致。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注重空间的虚实处理,通过留白与墨色的对比,营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境和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表现了东北独特的风情之美,创造出让冰雪无法掩埋的艺术经典。或许,这就是出生于东北的张玲,对东北生态山水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她在描绘自然景观时更多地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时并加以发扬光大。明代恽向《道生论画山水》云:“诗文以意为主,而气附之,惟画亦云。无论大小尺幅,皆有一意,故论诗者以意逆志,而看画者以意行寻意。古人格法,实乃过半。”
近期,张玲的冰雪画及自己撰写的题画诗等作品,她的“冰雪画”题画诗由其丈夫杨思翻译成英文,并已由深圳市简帛书法艺术院印制成明信片。作为毕业于中山大学的翻译家杨思,他除翻译有电影外,还为深圳邮政翻译过3套28枚邮资明信片和邮政明信片上的题画诗;为深圳市简帛书法艺术院出品的“诗画深圳----藏书票”系列一套12枚的题画诗翻译成英文,特别是其翻译了一首由陈健创作的2160字的“深圳赋”。可以说,深圳邮政和深圳市简帛书法艺术院出品带有诗、书、画、印和英文翻译的邮政明信片、藏书票等,开创了我国明信片、藏书票类的文创产品的新路子。
深圳市收藏协会原副秘书长陈健有诗赞张玲的中国画:“翠蔓柔枝绕昊穹,花锦绽蕊映霞红。云携香雾野姿幻,日沐暖林鹊语融。”“寒云漠漠欲凝雪,冬霭沉沉冰晶遮。琼蕊纷披添素韵,翔风袅袅舞琼花。缓蹑寒酥寻野趣,仙藻流溪逸兴佳。松径幽栖聆六出,冰魂瑞叶共瑶涯。
张玲,字楷晚、常利、大丫、姑苏城外灵子。出生于沈阳,现居深圳。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现为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家。美国盐湖书画社永久会员,北京研山书画院会员。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山水画班、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春秋国画学院冰雪画高级班。曾应聘盐湖书画社工笔画老师。张玲的艺术主张:秉持古法精研笔墨,融情于景绘意韵,以细腻笔触、雅致色彩展工笔独特魅力。有作品参加北京、深圳、美国盐湖城等各地书画展,并获得奖励及荣誉证书。( 陈 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