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荷共生 韵满泉城
——宋俊忠先生《济南荷花赋》赏析
李 皓
这几天,济南的气温骤然飙升,“小暑”尚未驾到,蒸煮之象已热得人无所适从。已退休多年的我,不便外出无为挥洒汗水,只好“躲进高楼成一统”,开开空调刷着手机独享清凉。
重新找出前些日逛莲河公园归来后草成的《荷香深处说自清》拙文,越读越觉得瑕疵多多。鄙人有个在别人看来是优点的缺点,就是数十年间形成了职业习惯:凡事图快!萝卜快了就难免带泥。由此,留下的诸多遗憾自不待言。
恰在此当口,《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主编宋俊忠先生,从微信上发来了他的新作《济南荷花赋》。点开欣赏,无意间,似有缕缕清风拂过脸颊,心里便顿然平添了一丝清凉。虽然总体篇幅不长,但《济南荷花赋》却以灵动之笔、深厚之情,将济南荷花与泉城的独特风貌、历史文化紧密连结在一起,构建出一幅诗意盎然且富含人文底蕴的绚丽画卷。
赋文开篇,作者便点明济南“天地钟灵,泉城毓秀”的特质,以舜耕历山、百泉汇涌的悠久历史与自然胜景为背景,引出荷花这一泉城精魄。“寒波融雪魄,灵沼孕仙姿”,生动地描绘出荷花生长环境的清灵,赋予荷花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奠定了全文高雅的基调。
在对荷花的描写上,作者细致入微,展现出荷花不同生长阶段的独特魅力。初绽时“若处子含羞,新红一点”,将荷花初开的娇羞之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盛时“霓裳千叠,灼灼焕采”,从视觉上展现出荷花盛开的繁茂与艳丽。“风递清芬,远胜沉檀之幽;露凝素蕊,自含冰霜之韵”,则从嗅觉和气质上进行渲染,突出荷花香气清幽、气质高洁。无论是晴光下“翠叶如擎碧伞,红蕖似举华灯”的明快,还是微雨中“珠走玉盘声碎,花垂粉靥轻颦”的温婉,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荷花在不同情境下的别样风姿。
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描写荷花在疾风骤雨、寒凝霜降中的表现,赋予荷花刚劲傲骨的品质。疾风骤雨时“纵使倾摇却昂首不堕”,寒凝霜降后“枯茎疏劲如篆,默然立乎苍茫”,而冰藕在淖沼中“潜然蕴蓄阳和”,到初夏又能“尖角试水,新圆叠翠”,这种对荷花生命力顽强与坚韧的刻画,令人赞叹。
文中巧妙融入济南的历史文化与名人轶事,更增添了赋文的厚重感。大明湖心的莲台,承载着魏晋碧筒酌月的遗风、唐宋曾堤萦水的余韵。易安醉而觅句、稼轩剥芰娱情、遗山问荷、凤诰题联等典故,使荷花与济南的文化名人紧密相连,以荷喻人,以人衬荷,将荷花的清刚孤傲与贤者出淤浊而持净守素的品质相呼应,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读到此处,我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清高孤傲“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帝国主义救济粮”的朱自清。
赋文结尾处,作者着眼当下,描绘泉城如今“澄波如鉴,菡萏接云”的盛景,画舸游人、楼台倒影,展现出盛世之象。同时强调泉为荷之精魄,荷乃泉之化身,二者和融共生,使得泉城气骨澄明刚正,历万劫而华光璀璨。
泉映荷姿共长生,荷魂泉韵总关情。总之,《济南荷花赋》以荷为笔、以泉为墨,在济南的历史长卷上勾勒出一幅兼具自然灵秀与人文厚重的画卷。全文不仅描摹了荷花的绰约风姿,更将其与泉城的魂魄相融,让一朵花成为一座城的精神图腾。
荷花处处有,此处自多情。泉润荷颜秀,风传藕香清。反复品读《济南荷花赋》,我恍有所悟,宋俊忠先生的《济南荷花赋》意在告诉我们:济南的美,不仅在“半城湖光”的景致里,更在那朵穿越千年依然挺立的荷花中,在它所承载的刚健、清贞与生生不息的永恒里。
与宋俊忠先生的《济南荷花赋》相比较,我终于找到拙作《荷香深处说自清》尚显肤浅的原因了。
祝贺宋俊忠先生大作横空出世!同时也祝愿自己多多开悟升华!
(2025年7月6日下午匆草于济南市莱芜区阳光花苑)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泉歌,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媒体,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结集出版有《浩泉如歌》《山涧泉韵》《汶源泉歌》《心泉流溪》《冰骨泉心》《山涧滴泉》等8部个人诗文集。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