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教育理论与实践沦为割裂的两极,前者极易沦为空中楼阁,徒具形式而无实质;后者则可能陷入经验主义的盲目,在重复中迷失方向。
而滇中老师(刘发伟,下同)所开展的教育探索,恰以“真实觉醒—理念融合—多元评价”为轴心,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的生态闭环。这一闭环,犹如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在其中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共同推动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这种双向奔赴的本质,是教育者以问题为起点、以理论为舟楫、以生命为坐标,在实践的土壤中让抽象理念生根发芽,又在生命的成长中让理论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非理论的独舞,也非实践的独行,而是二者在互动中实现共同升华。
觉醒:问题意识催生理论观照下的实践创新
教育变革的起点,从来都不是理论的强行植入,而是对实践困境的敏锐觉知。文中“不同脚型穿同样鞋子”的隐喻,一针见血地直指传统教育“一刀切”模式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根本矛盾。当活泼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光芒四射,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活力,而内敛的学生却在沉默中迷失自我,陷入自卑与困惑时,这种鲜明的反差便构成了教育觉醒的原初动力。
滇中老师并未停留在抱怨或无奈之中,而是以班级社团为切入点,开启了“按脚型制鞋”的实践尝试。绘画社团为沉默的学生提供了用画笔言说的舞台,让他们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中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想法;舞蹈社团则让好动的学生在协作中释放能量,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这种从问题到行动的转化,本身就是理论觉醒的前奏,它暗含着“尊重个体”的朴素理念,为后来邂逅孟氏理论埋下了实践伏笔。
孟国泰教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的介入,并非偶然的理论嫁接,而是对已有实践困惑的精准回应。当滇中老师在社团初期发现“目标设定模糊导致学生方向感缺失”时,“三标课堂”的目标管理理论恰如对症之药,为社团活动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当低段社团中教师主导过强限制了学生自主时,“人人都是小老师”的理念又提供了破局思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种“实践困惑—理论求索—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印证了教育觉醒的真实路径: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演绎,而是从实践问题出发,让理论成为照亮现实困境的火把,最终形成“问题驱动实践,实践呼唤理论”的双向觉醒。
融合:孟氏理念的本土化转化与创造性生长
真正的教育理论融合,绝非生搬硬套的“理念移植”,而是让理论基因与本土实践土壤发生化学反应。文中孟氏理论的“本土化”过程,呈现出三重创造性转化。
其一,将“三标课堂”的抽象框架转化为可操作的目标链条。在绘画社团中,“设置目标”被细化为“一个月掌握渐变色技法”的短期目标与“学期末独立创作主题画”的长期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阶段性的任务;“反馈目标”则落地为学生作品的互评清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让“学生主体”不再是口号,而成为贯穿于每节课的行动逻辑。
其二,将“新德育体系”的价值维度融入具体活动场景。科技社团中,学生在编程失败时相互鼓励,体现了“仁”的品质;小组协作中遵守分工承诺,彰显了“礼”的规范;解决技术难题时展现出“智”与“创”的能力。让“仁义礼智创”不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成为浸润于实践的生命自觉。这种自然生长的德育样态,恰是理论与实践双向奔赴的最美模样。
其三,将“向生学习”的理念转化为师生关系的重构。书法社团中学生分享的网络新技法,迫使教师走出专业权威的舒适区,以更加平等和开放的心态与学生交流;绘画社团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找灵感的过程,实则是师生共同探索的知识共建。这种转化证明: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被实践重新诠释,当孟氏理念遇上中国教室的具体学情,便生长出“一年级小老师”“社团自主管理”等极具本土特色的教育样态。
评价:在理论观照下看见生命的千万种可能
评价体系是理论与实践双向奔赴的交汇点,它既检验理论的落地成效,又通过实践反馈丰富理论内涵。滇中老师多元评价的创新,本质上是孟氏“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理念的可视化表达。
在评价维度上,突破“作品至上”的单一标准,将“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纳入体系。体育社团篮球赛后,学生自评中“团队协作意识待提高”的反思,互评中“传球时机把握精准”的赞赏,让评价成为认知自我的镜子,这恰是对“新德育体系”中“智”(自我认知)与“礼”(尊重他人)的实践诠释。
在评价主体上,打破教师垄断,构建“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网络。音乐社团音乐会筹备中,学生既是节目表演者,也是活动策划的评价者,这种角色转换让“人人都是小老师”的理念延伸至评价环节,形成“评价即学习”的良性循环。
更深刻的是,评价本身成为生命叙事的组成部分。绘画社团中学生从“不敢下笔”到“主动创新”的进步,阅读社团中内向孩子第一次分享时的记录,这些碎片化的成长证据,在理论观照下被编织成“个体独特性”的完整叙事。当评价不再是筛选工具,而成为发现每个生命闪光点的探照灯时,孟氏理论中“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的愿景,便在具体的成长叙事中获得了鲜活的注脚。

启发: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守护生命本真
从发现“个体差异”的实践困惑,到用孟氏理论重构社团生态,再到以多元评价反哺理念深化,滇中老师的教育叙事揭示了一个本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其终极指向并非方法的完美,而是生命的成全。
当“三标课堂”的目标设定遇见孩子渴望被认可的眼神,当“向生学习”的理念遇上师生共学的温暖场景,理论便有了体温,实践便有了灵魂。这种奔赴的动人之处在于:教育者既用理论思维穿透实践迷雾,又以实践智慧丰富理论内涵,最终在“问题—理念—实践—评价”的循环中,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发光。这或许就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双向奔赴的终极意义:不是彼此征服,而是共同守护生命成长的万千可能。
作者:林伟娟(教师交流园地成员)
青力点评
林伟娟的读后感以精妙笔触,深度剖析滇中老师(刘发伟)的教育探索。从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困境切入,阐述其以“觉醒—融合—评价”构建生态闭环。通过具体案例展现问题驱动下理论的精准回应、本土化转化及评价创新。最终点明双向奔赴是为成全生命,守护万千可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深刻启示,极具借鉴价值!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