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83年的秋天,长江流域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弄着,持续的强降雨如失控的水龙头,将无尽的雨水倾倒而下。江水迅速膨胀,水位急剧攀升,仿佛一条被激怒的巨龙,在江汉平原上张牙舞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防洪压力。
钟祥市石牌镇,这个位于汉江沿岸的小镇,也被卷入了这场与洪水的生死较量中。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社会,却未曾想,命运的齿轮将我带到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那时,我的几个姐姐早已出嫁,大哥从民办教师转岗成为陶瓷厂的设计师,二哥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力,早早地投身到防洪的队伍中。而我,在汛情愈发危急之时,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
我至今仍记得初到抗洪现场的情景。临时搭建的工棚在狂风中摇摇欲坠,那是民工们仅有的栖息之所。天空被厚重的乌云遮蔽,电闪雷鸣交加,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我和同伴们日夜坚守在堤坝上,脚下的泥土被雨水泡得松软,每一步都充满艰难。饿了,就啃几口冰冷的干粮;累了,只能在堤坝的角落里短暂地休息片刻。
随着洪水的步步紧逼,一个艰难的决定摆在了所有人面前。为了确保武汉等重要城市和荆江大堤的安全,湖北省防汛指挥部下达了启用邓家湖等蓄滞洪区分洪的命令。这个决定意味着,邓家湖周边的农田、村庄将被洪水淹没,无数人将失去家园,但为了大局,这是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1983年10月上旬,分洪行动正式开始。爆破声在寂静的旷野中响起,或是人们挥动工具人工扒口,洪水如猛兽般汹涌地涌入邓家湖蓄滞洪区。一时间,原本宁静的村庄被洪水吞噬,田野里的庄稼也在洪水中消失不见。石牌镇部分村组受到了严重的波及,联合、李集、王龙、胡刘、毛集等村组,在洪水的肆虐下,房屋倒塌,村民们被迫紧急转移。
瓦瓷村,这个位于汉江沿岸地势低洼处的村庄,也未能幸免。尽管它并非分洪区的核心地带,但分洪后汉江水位的抬升,导致村内出现了严重的内涝。农田被淹没,农作物绝收,许多房屋进水,村民们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在这场灾难中,政府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群众有序撤离。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地通知,确保每一个村民都能安全转移。在撤离的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怀抱婴儿的妇女,他们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不舍,但在政府的组织下,都有条不紊地向着安全地带转移。
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但国家没有忘记受灾的群众,救灾物资和资金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石牌镇的村民们也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他们清理被洪水浸泡的房屋,补种农作物,努力重建自己的家园。
1983年的邓家湖分洪,是江汉平原防洪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体现了“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伟大精神,也为后续长江流域的防洪调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多年过去,每当我回想起那段经历,心中都会涌起复杂的情感。它让我见识到了大自然的残酷,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