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书“章连独活,墨酿醇儒”为上甲
文/古广祥
(香港新闻出版社)
海南书家黄启雄先生精擅欧体楷书,其技法守正,笔势从容,不激不厉,还显神气。兹撰本草对联述之,联曰:
於术/章/章/当道;
布其/墨/墨/无疵。

“以艺载道”乃启雄君弘扬书道之初心与使命,何故坚守“我执”到“无我”,惟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书法不仅是纸上的舞蹈,更是民族精神的图谱”可解。兹借本草语言阐述启雄君作品的“线之美、力之美”。
从音律角度来看,“章章”与“墨墨”的叠字铿锵成韵,极大增强了韵律美感,生动展现作笔法布局与声律的递进统一关系。“章章”让人联想到作品章法严谨、布局精妙的视觉效果;“墨墨”则令人看到总相宜的艺术画面。
上联,“於术”(shu,去声,名词),喻指操持术业;“章”借指章法;“当道”(dang,去声,动词),意为合书道。
下联,“布其”喻指运字前的预想;“墨”借指墨情字格;“无疵”表示结字完美。
在对仗结构上,“於术”与“布其”为动宾结构相对,“章章”与“墨墨”是叠词名词相对,“当道”与“无疵”是动补结构相对 。此联采用“二/一/一/二”的句式结构,布局上遵循“前实后虚”原则。上联的“於术”和下联的“布其”皆为具体中药名,属于“实写”;“章章当道”与“墨墨无疵”则是对书法艺术的抽象描绘,属于“虚写”。
这种布局,精准概括了作品中章法“秩序感”与欧体书法逻辑的高度契合,加之用夸张手法,将章法、墨色作“通感”的修辞,让艺术感染力表现于文学中,又延伸到笔墨外。毋庸置疑,书法比文字更能直观展现书写者的心性,正所谓“一字见其心”。

题赠齿留香餐馆
夫书者,非描摹形似之谓,乃心性外显之途。我曾为儋州第一中学子撰写一副劝学联,邀启雄君题写,此作无“笔墨呆滞、气韵断裂”之嫌。

海南儋州市第一中学
这幅作品起笔多藏锋,如“盡”“無”等字,起笔含蓄沉稳,为笔画奠定坚实根基;行笔以中锋为主,使笔画饱满圆润,像“管”“非”等字的横竖笔画,力道贯通,线条质感厚重;收笔处,有的采用回锋之法,如“書”“志”末笔,收束有力,令笔画完整;有的则自然出锋,如部分撇捺,灵动飘逸又不失端庄大气。此皆恪守欧体“端庄规整”之宗,并以藏露、提按破匠气。

题赠版画家
真正的书法家,绝非机械模仿的“抄书匠”,唯有秉持“章当道,墨无疵”方能突破“抄书匠”的局限。启雄君通过“入古”到“出古”的笔法演变,为笔墨赋予了灵魂的对白。诚如康有为所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信哉斯言,有本草对联为证,联曰:
章/章/连/独活;
墨/墨/酿/醇儒。
“章章”与“墨墨”叠名词相对,“连独活”与“酿醇儒”为动宾结构相对,巧妙地将本草治疗学的“物质性知识”转化为书法美学的“精神性认知”。“独活”体现“无法而法”;“醇儒”守正书道秩序。“物我相融”“技进乎道”阐述了“技艺的纯粹性”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我曾为启雄君撰写过一副嵌名联。
从笔法特点分析,起笔藏露结合,如“啟”“抱”等字,有的藏锋含蓄内敛,有的露锋利落洒脱,丰富了笔画形态;行笔以中锋为主,使笔画厚实饱满,如“齒”“文”等字的横竖笔画,线条劲挺有力,同时通过提按变化,让笔画粗细有致、节奏鲜明;收笔注重回锋,使笔画收束沉稳,如“大”“雄”末笔,亦有自然出锋之笔,增添灵动气韵。可谓笔笔有来历,字字见精神。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有云: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加拿大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外美术研究》顾问古中先生对启雄君生的欧体楷书有此论及,其曰:“笔法娴熟,结体宽舒,一眼望去,有一种让人化险为夷,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看得出,作者在点画结构里处处留有一份对唐人楷法的恪守之心,尤其是对‘天下第一楷书’欧阳询书法的敬意。然,恪守归恪守,敬意归敬意,作者并未泥古不化,而是深研欧书样式,并剖析结构特征,遗貌取神,努力在“严欧”之外,营造出一种平易近人的“宽欧”气象。这一点,应该说黄启雄先生是成功的。”
当下很多从事艺术工作者热衷依赖系统,每每借社团之名叠高自己,无心研究艺道,笔下作品往往是“账房先生”的交易商品。然,启雄君则自带口粮传播书道,见此,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委托我将其“天下为公”字幅赠予启雄君。
我与启雄君交往十馀年,曾几次到访其工作室,每见旧雨新知满座,交流气氛活跃。兹撰规则重字联述之,联曰:
来兮,总见新军常顿悟;
见矣,常来熟地总收成。
2025年7月6日写于古公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