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大余县民间中医药传承协会发布重大改革方案:名誉会长李冬松倡议“破冰” 开创民间中医职业化新纪元!
仲夏的庾岭山脉云雾蒸腾,恰似民间中医千年来薪火相传的未解之谜。7月7日,中国首个以“民间中医药传承”冠名的社会组织——赣州市大余县民间中医药传承协会发布《2025年会员体系优化方案暨服务收费标准》。这项被业界称为“破冰式改革”的举措,源自协会名誉会长李冬松的深度调研与战略构想,标志着民间中医规范化发展迈入新阶段。
赣南名中医李冬松始终践行“医术在野”的理念。在担任协会名誉会长的三年间,他以务实的行动力推动民间中医价值重估:
• 倡导创立“无证名医职称评定体系”,为无执业资格但身怀绝技的草根医者颁发“民间专科名医”证书;
• 发起“庾岭验方抢救工程”,鼓励团队深入许多自然村,采集濒临失传的民间验方,策划编撰《大余岐黄遗珠录》数字化书目;
• 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型,将口传心授的传统师承与现代继续教育学分制结合。
改革内核:分级激活的“中医创客”生态圈
此次发布的方案直击民间中医三大痛点——身份认同缺失、技术交流闭塞、产业转化困难。李冬松在接受采访时阐释核心理念:“我们要让采药人的背篓里,既有《神农本草经》的智慧,也有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 金字塔人才梯队:设置副会长(行业评定)、分会长(贡献考核)、理事、优秀会员、基础会员五级体系,获证者可享专项权益;
• 产教研融合平台:理事级以上会员可参与“庾岭古方实验室”项目,使用AI组方系统优化验方;优秀会员可入驻抖音“岐黄直播间”,单场流量超10万次奖励500元津贴;
• 金融赋能计划:连续三年考核达标者,可凭协会信用担保申贷50万元创业资金。
社会效应:一场惠及百业的“中医觉醒运动”
在当地某村,一位草药接骨师捧着烫金会员证书热泪盈眶:“以前给人治跌打损伤总被说是‘非法行医’,现在协会给我发‘民间骨科高手’认证,终于能挺直腰杆开堂坐诊。”这项改革带来的涟漪效应正在扩散:
• 黄龙镇王家止咳茶正在衍生一项健康茶饮产业;
• 青龙镇元龙畲族村的蓝姓药师凭借协会颁发的“畲药传承师”证书,成功注册“庾岭畲药”地理标志;
• 协会与南雄大森林中草药基地拟共建的“药旅研学基地”,将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载体。
未来蓝图:李冬松的“千禧传承者计划”
“我们协会要培养一批‘数字化师承者’,让每个民间验方都有专属的区块链‘基因身份证’。”李冬松这位坚持手写处方的花甲老人,正推动协会与岭南百草养生堂合作开发“云上本草”智能系统,未来可通过VR技术再现采药古道的生态环境。
当被问及改革初心,李冬松抚摸着协会展厅内的百年药碾答道:“《汉书·艺文志》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我们要让老百姓知道,民间永远站着真正的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