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放学的路上,我经常见到一位头发花白,脸上长满皱纹,面容慈祥的老奶奶。她大约六十多岁,蹲在角落里,戴着一次性塑料手套,整理血呼呼、臭烘烘的垃圾。仔细一看,原来是鱼鳞、鱼鳃、鱼肠等废弃物,旁边放着几个脏兮兮的塑料袋。
夏天的一天,她又蹲在那儿整理垃圾,只见她正在往外捋鱼肠里的粪便,我一阵恶心,但仍走上前去,好奇地问:“奶奶,您整理这些有什么用?”
她边整理边说:“喂流浪猫。”
噢,我明白了,又问:“您喂了几年了?”
“三十多年啦!”
我心里一惊,问:“您的家人支持吗?”
“不支持。但是我一天不喂,夜里就睡不着觉。”
这位老奶奶好善良啊!我对她肃然起敬。“您贵姓?”
“姓巴。”
“您第一次是怎么想到喂流浪猫的呀?”
“有一次,是觉得它们可怜,就买了火腿肠,后来就放不下了,一喂就是三十年。那些流浪猫每天中午都等着我去喂。”
哇,三十年,和妈妈的年龄差不多。我想象着那些可怜的小生命,在听见巴奶奶的脚步声后,放心地从各个角落里走出来,“喵呜”着享受美食的温馨场面,内心感动不已。这位外表不讲究、个子矮小的巴奶奶,在我眼里变得美丽高大起来!
指导老师:邱倩
作者:王梓睿,男,2016年出生,石家庄市桥西区草场街小学三年级19中队学生。
评讲《爱心巴奶奶》:用童真之眼发现人间温暖——
这篇由三年级学生王梓睿创作的短文,以纯真的视角捕捉到生活中平凡却闪耀人性光辉的故事,展现出儿童文学特有的质朴魅力。以下从四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细节描写的真实力量
文章开篇通过"头发花白""皱纹""慈祥"等外貌特征勾勒出巴奶奶的形象,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对工作场景的细致刻画:"蹲在角落里,戴着一次性塑料手套,整理血呼呼、臭烘烘的垃圾"。"血呼呼""臭烘烘"这样直白的表述虽显稚嫩,却真实还原了儿童面对脏污环境时的感官冲击。当作者描写巴奶奶"捋鱼肠里的粪便"时,没有刻意美化,而是保留了孩子面对恶心场景时的生理反应——"一阵恶心",这种真实的心理描写反而强化了人物行为的崇高感。
二、对话设计的巧妙用心
全文通过七问七答推进叙事,这种看似简单的对话结构实则暗含匠心。儿童视角下的提问直击核心:"有什么用?""喂了几年?""家人支持吗?",如同生活中孩子天真的追问。巴奶奶的回答同样质朴:"喂流浪猫""三十多年啦""不支持但睡不着觉",没有豪言壮语,却通过时间跨度的对比(三十年与妈妈年龄相仿)和情感张力(不支持却坚持),不动声色地塑造出人物的执着。特别是"夜里睡不着觉"的细节,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牵挂"。
三、情感升华的自然路径
作者的情感变化轨迹清晰可见:从"一阵恶心"的生理排斥,到"肃然起敬"的心理转变,最终升华为"美丽高大"的精神礼赞。这种变化并非作者刻意说教,而是通过两个关键场景的自然呈现实现的——当巴奶奶讲述"第一次买火腿肠"的缘起时,童年的同情心与三十年的坚持形成呼应;当作者想象"小猫喵呜着享受美食"的画面时,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达到顶峰。这种由具体事件触发的情感升华,符合儿童认知世界的逻辑方式。
四、语言风格的童趣特质
全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与童真趣味:"血呼呼""臭烘烘"的叠词运用,"放不下"的口语表达,"和妈妈年龄差不多"的类比思考,都彰显着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指导老师巧妙保留了这些稚嫩表达,没有用成人化的语言进行修饰,使得文章如同孩子亲手采摘的野花,带着露珠与青草的气息。结尾"外表不讲究、个子矮小"与"美丽高大"的对比,虽显简单却充满童趣的辩证思维。
教学启示与提升建议:
这篇文章堪称"生活即教育"的生动范例,证明儿童完全有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若在保留童真的基础上稍作打磨,可建议:
增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如描写夏日骄阳下垃圾堆的刺鼻气味,强化巴奶奶行为的艰辛;
深化情感联结:补充作者后续是否参与喂猫,或将故事分享给同学的情节,延伸爱的传递;
丰富比喻手法:将巴奶奶比作"移动的猫粮驿站"等儿童化的意象,增强画面感。
这篇习作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儿童文学最珍贵的品质——用纯净的心灵感受世界,用真诚的文字传递温暖。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善良往往藏匿在市井角落,而孩子的慧眼总能发现这些被成人忽视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