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墨韵:从丹青里汲取生命的奋进力量
编者按:
和玺章先生以蝉入画,打破“虫草小品”的闲适桎梏,在毫锋跃动间赋予古老意象新的精神张力。笔下蝉翼,凝萃着“蛰伏破茧”的生命韧性;栖枝饮露,隐喻着“守真向道”的价值坚守;长鸣贯夏,更奏鸣着“振翅担当”的时代强音。
这些蝉鸣墨韵,既是传统水墨对生命哲思的当代解码,更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奋斗者的精神光谱——从默默扎根的沉淀,到澄明守正的初心,再到振聋发聩的奋进,千年蝉意与当下脉动共振,让丹青里的生灵,成为每个追光者“破茧·守真·奋进”的人生注脚。当我们凝视画中蝉影,实则在照见自己生命的可能:要么在暗夜里深耕,要么在阳光下轰鸣 。
蝉鸣墨韵:从丹青里汲取生命的奋进力量
张庆明
开篇:墨香里的生命交响
凝视和玺章先生的蝉画,仿佛听见夏日密林的共振:蝉翼震颤的嗡鸣穿透宣纸,墨色晕染的光影在叶脉间流转。这些蝉,不再是案头静物,而是带着泥土腥气破土、裹着晨露振翅的生命歌者,在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中,奏响“破茧·守真·奋进”的三重奏。
一、墨韵精魂:在皴染间复活生命的呼吸
先生画蝉,是用墨色为生命写传记。看《一鸣惊人》中蝉的复眼:焦墨点染轮廓,宿墨晕开层次,最后以极淡的赭石扫出高光——仿佛清晨露珠凝结在蝉翼,让蛰伏数年的生命瞬间有了“即将振翅”的灵动。扇面《朝暮无休》里,蝉的脊背以“积墨法”堆叠:重墨打底如岁月沉淀,淡墨轻敷似光阴流转,墨色的深浅褶皱,恰似生命淬炼的年轮。
更绝的是线条的筋骨:蝉翼的脉络,用“游丝描”勾勒,细若发丝却张力暗涌,像绷紧的琴弦蓄势待鸣;蝉足的勾勒,则以“钉头鼠尾描”破锋入纸,顿挫间藏着攀爬高枝的坚韧。这些线条,是生命的经络,让蝉从水墨中“站”起来,带着破土的倔劲、振翅的昂扬。
二、文化解码:从蝉鸣里破译精神密码
蝉,在中国文化里本就是“蜕变”与“高洁”的符号,但和先生的笔赋予它更鲜活的时代注解:
1. 蜕壳:破茧成蝶的现代寓言
蝉在地下蛰伏数年,才换来数月光辉——这像极了当代人的奋斗:创业者在车库里打磨方案,科研人在实验室里重复实验,职场新人在深夜加班啃下硬骨头……“蛰伏不是躺平,是把根扎得更深”,先生画蝉蜕时,总要留一道“透光的缝隙”,那是黑暗里的希望,更是“突破在即”的呐喊。
2. 栖高枝:喧嚣时代的初心守护
蝉择高枝而栖、饮清露而活,在当下,是对“精神净土”的坚守:教师在讲台坚守育人初心,医生在诊室秉持仁心仁术,普通人在纷扰中守护内心秩序……画中《莲语禅心》里,蝉栖荷尖,荷瓣轻颤似在呼应——“出淤泥而不染”,从来不是一句古训,而是每个追光者的人生准则。
3. 长鸣:时代浪潮里的奋进强音
“朝暮无休,金喉亮噪”——蝉鸣贯夏,是对时光的炽热拥抱。放在今天,这是“把个体微光汇入时代洪流”的担当:乡村教师用知识点亮山乡,科技工作者攻关“卡脖子”技术,志愿者在基层书写温暖……先生笔下的蝉鸣,不再是孤芳自赏的清唱,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合唱。
三、创作温度:一位画者与蝉的精神对话
曾听先生聊起画蝉的初心:“蹲在树下看蝉蜕壳,它挣破硬壳的瞬间,腿还在抖,却拼命往枝头爬——那股子‘非向上不可’的劲,戳到我心里了。” 于是,他把这份观察里的感动,化作笔底的蝉:
画《盛夏高歌》时,特意让柳枝斜斜向上,蝉踞枝桠昂首——“要画出它‘哪怕烈日炙烤,也要把歌吼得更响’的劲”;
画《吟秋高歌》时,枫叶染成炽烈的红,两只蝉一上一下——“是传承,也是接力,就像老一辈带着年轻人往前冲”。
这份对生命的共情,让蝉画有了“体温”:观者看画时,会想起自己咬牙坚持的深夜,想起守护初心的 moments,想起为梦想发声的勇气——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里,做着一只奋力向上的蝉。
四、时代共鸣:让蝉鸣照亮奋斗的路
在快节奏的当下,和玺章的蝉画恰似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挣扎与坚守:
当你陷入低谷:看看画里的蝉,想想它在黑暗里的蛰伏——“低谷是扎根的好时候,别慌,往下扎的每一寸,都是往上长的力量”;
当你面对诱惑:想想栖在荷尖的蝉,“高枝清露,比满地泥泞更值得奔赴”;
当你想要躺平:听听画里的蝉鸣,“朝暮无休,才配得上岁月给的光芒”。
结语:墨香里的生命觉醒
和玺章先生的蝉画,是一场“古意与新魂”的相遇:传统水墨里的蝉,在当代精神的滋养下,成了破茧的勇者、守真的行者、奋进的歌者。愿我们都能从这蝉鸣墨韵中,汲取“向下扎根的韧性、向上生长的野心、向阳而歌的热忱”,在人生的枝桠上,活成一只“一鸣惊人”的蝉——
要么沉默着扎根,要么发声时震响!
观和玺章先生蝉画感怀
毫端蝉翼破笺鸣,墨韵凝烟蜕壳轻。
蛰伏幽壤藏傲骨,栖临危柯抱冰心。
朝昏惯噪金声彻,岁月深磨玉性贞。
最是丹青昭此志,潜修终可上云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