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共产党》杂志
一一百年前的建党先声
文/戴 志
2025年7月1日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瞬间虽然短暂,却如星辰般照亮了时代的夜空。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共产党》杂志犹如一声嘹亮的号角,奏响了建党的先声。当我偶然翻开多年前有幸收藏到的,几册1921年度出版的《共产党》杂志(见图),那泛黄的纸张、斑驳的字迹,将我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引发了我对《共产党》杂志诞生的历史时代背景、前后经过及其深远意义的深深思索。
时代的呼唤:建党前夕的思想激荡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黑暗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军阀混战、列强侵略、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这一历史关头,先进的知识分子们苦苦探寻着救亡图存的道路。新文化运动如同一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冲击着封建礼教和旧传统观念,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新的曙光和希望。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然而,当时的思想界鱼龙混杂,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在社会上仍有较大影响,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还存在误解和疑虑。同时,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虽然相继成立,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统一的思想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一份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统一建党思想的刊物,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共产党》杂志应运而生,肩负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主义、为建党做思想准备的历史重任。
艰难的诞生:从筹备到创刊的风雨历程
《共产党》杂志由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李达担任主编。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便立即着手推动和帮助各地建立党组织,为成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做准备。当时,《新青年》虽然在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无法旗帜鲜明地举起共产党的旗帜。因此,创办一个秘密的、政治性更强的刊物迫在眉睫。
192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共产党》杂志创刊号问世。这一特殊的创刊日期,表明中国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是在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的帮助下,决心建立一个领导人民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布尔什维克式的党。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如《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指出1917年11月7日是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实现的伟大开端,为20世纪世界革命开了先例。这些文章以鲜明的立场和犀利的笔锋,阐述了共产党的基本主张,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潮,为建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然而,《共产党》杂志的创办并非一帆风顺。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租界当局的统治下,出版这样一份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编辑部设在上海法租界辅德里625号,虽然采取了秘密发行的方式,但仍多次遭到敌人的查抄和破坏。为了保护刊物和作者的安全,编辑人员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与敌人进行周旋。同时,办刊经费也十分紧张,主要靠共产国际资助。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回国、陈独秀赴穗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后,办刊经费几近枯竭,刊物甚至一度被迫停刊。但李达等编辑人员并未放弃,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各种关系筹集经费,甚至自己承担了从写稿、编辑到校对、发行的全部工作,才使得刊物得以继续出版。
历史的回响:《共产党》杂志的深远影响
《共产党》杂志第一期创刊号的具体时间是1920年11月7日。该杂志为月刊。其主要投稿人包括陈独秀、李达、施存统、沈雁冰、李汉俊、杨明斋、沈泽民等革命知识分子先辈。
《共产党》于1921年7月停刊。停刊的主要原因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为《共产党》月刊和《新青年》在内容上有所重复,建议两刊合并,代之以一份新的周报,《共产党》月刊遂完成历史使命而停刊。此外,办刊过程中还面临经费困难、反动当局迫害等诸多艰难险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刊物的持续出版。
《共产党》杂志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一年时间,共出刊6期(双月刋),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党刊,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透彻地阐明了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大造舆论。
在内容上,《共产党》杂志用大量篇幅着重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列宁的建党学说、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围绕着“为什么建党”“建党是否具备条件”“党的性质纲领是什么”等基本问题开展宣传,帮助各地共产主义者明确建党的基本遵循。它还传播了列宁关于党应该制订共产主义纲领的思想,并全文发表了《美国共产党党纲》,为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供了文本参照。可以说,《共产党》杂志是当时各地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知识的基本教材,使他们对共产党的纲领、性质、特点、组织原则、组织机构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在思想上、组织上完全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起了很好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它一出版,就受到共产主义者和倾向革命的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广大革命者中广为流传。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一则《通告》中向会员和进步学生推荐《共产党》杂志;毛泽东在收到杂志后,对上面的文章十分喜爱,迅速组织长沙党组织成员学习,并广泛传播。董必武、陈谭秋、刘子通得到杂志后,一面组织武汉党组织成员学习,一面秘密散发给武汉中学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朋友,家居鄂东的几位进步学生,利用武汉中学寒暑假期机会,密秘将《共产党》杂志带回黄冈,将杂志作为初期教材,在开办的农民夜校进行密秘传授。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共产党》杂志在当时的影响力。
回顾《共产党》杂志的历史,我们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先辈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身影。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将《共产党》杂志中的理论作为火种,点燃了大别山鄂豫皖三省三十多个县区的‘’干柴‘’,以至后来形成革命火焰的燎原之势。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大别山地区基层革命组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4年的光辉历程,从一个最初只有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9804.1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共产党》杂志所承载的那段历史,不能忘记先辈们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