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与一座楼
刘超产
翻开中华诗词与中华楼阁两个范畴的文化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一个不争的文化互惠相融现实,那就是:诗因楼而扬名,楼因诗而靓丽!
坐落于天下第一帝都--咸阳渭河岸边的清渭楼,同样是因为一首诗而千古立名,光耀人间。
这首诗就是晚唐著名诗人、大才子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句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时所写。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色醉人的傍晚,许浑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名扬人间的七律。纵观横品这首诗的情调,其意境平常,意象平淡,意义平凡,意韵平直,唯有“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句,成了几千年来驰誉不息的传世警句。
楼以诗名,诗以楼传。犹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一样,坐落于黄河边的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恰似因为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首家弦户诵的诗句一样,黄鹤楼因为这首诗而名满天下;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篇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众人皆知,开启了华夏大地上“文以阁名,阁以文传”的文化先河;又如同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一直著称于世一样,千百年来,岳阳楼成为了无数骚人墨客、名公巨卿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的一个文学艺术主题。
可以这样说,位于咸阳渭河岸边的清渭楼,因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而流芳百世,“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也因清渭楼而誉满天下。作为晚唐诗人,许浑的留世诗作达五百多首,《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堪称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诗人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登上城楼,只见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意蕴深刻。整首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情中喻理,通过对景物的现实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特别是那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所以说,这首诗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不愧为唐人众多登临望远诗篇中的佳作之一。
千古绝唱因楼而生,亭台楼阁因诗而名。几千年来,清渭楼因为许浑这首妇孺皆知的《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作,成为咸阳这座古城的一个文化符号,一座自秦代以来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丰碑!
一首诗,因一座楼而千年不朽!
一座楼,因一首诗而举世闻名!
作者刘超产,陕西礼泉人,中共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及《新疆日报》《人民军队报》《陕西日报》《秦岭》《咸阳日报》等中、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散文、微型小说、歌词等作品200余万字,其中60余篇作品获奖。1998年出版了散文集《人生红绿灯》一书。
